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量子计算“春晚”变战场:混战背后,何时迎来技术曙光?

时间:2025-04-25 16:51:17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近期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对量子计算的未来发展表达了谨慎乐观的态度。他指出,如果量子计算机能在15年内实现重大突破,那将是一个相对乐观的时间表;而如果这一过程需要30年,则可能显得过于迟缓。黄仁勋的这一观点与华尔街的普遍预期存在出入,导致相关量子计算概念股在2025年1月遭遇全线大跌。

黄仁勋原计划在英伟达的GTC大会上与量子计算领域的同行们“握手言和”,然而,当他邀请十四位量子计算公司的CEO和领袖共聚一堂时,却意外地揭示了量子计算市场的混乱现状。这一混乱局面进一步加剧了量子概念股在英伟达“量子日”后的跌幅。

量子计算市场混乱现状

今年3月,我们也曾发布了一篇关于量子计算的文章,当时主要聚焦于硅谷的一家量子初创公司实验室的实地探访,以及硅谷几大科技巨头在“超导量子”研发路线上的进展。然而,那篇文章可能过于注重科普,在深度上有所欠缺。

文章发布后,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许多一线从业者、投资人和教授主动联系我们,分享了更多关于量子计算行业的全球现状,包括不同初创公司的技术路线和落地应用的尝试。正值英伟达GTC大会召开之际,黄仁勋史无前例地召集了多位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军人物,本文将进一步深入探讨量子计算的现状、市场与商业落地的希望。

黄仁勋在GTC大会上举办的“量子日”活动,本意是想缓和与量子计算界的紧张关系。尽管量子计算未来可能会对GPU构成威胁,但英伟达通过CUDA-Q、推出全球首个GPU加速量子计算系统NVIDIA DGX Quantum以及在波士顿新建专注量子计算的实验室等举措,表明了与量子计算界合作的意愿。然而,黄仁勋在开场时的调侃却无意中为论坛定下了戏剧性的基调。

量子投资人Joe Han表示,黄仁勋的言论虽然看似无意,但实际上对在场的多家量子计算公司构成了某种程度的侮辱。Joe Han认为,当天参加论坛的十四家公司都在描绘自己的宏伟蓝图,但各家公司的量子整机几乎完全不兼容,这是量子计算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量子计算公司CEO与领袖共聚一堂

接下来,我们梳理了黄仁勋邀请的十几家前沿公司所代表的技术派别及其发展现状与商业化路径。其中,超导量子比特路线因其可扩展性和门速率优势,成为科技大厂们的首选。IBM、谷歌、亚马逊和Rigetti等公司均采用了这一技术路线,并在不同方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超导量子比特路线的难点在于其需要在极低温下运行,制造和维护成本极高。相比之下,中性原子量子比特路线则因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受到初创公司的青睐。Atom Computing、Pasqal和QuEra等公司正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试图通过激光操控原子来实现量子计算。

中性原子量子比特工作原理

除了超导和中性原子路线外,离子阱量子比特和光子量子计算也是业界正在探索的主流方向。IonQ和Quantinuum等公司在离子阱量子比特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而Xanadu和PsiQuantum等公司则在光子量子计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尽管各家公司在技术路线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普遍认为规模化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重点方向。同时,商业落地也是探索的核心。目前,量子计算公司的甲方客户主要集中在药物研发、材料设计和优化问题等方向,而量子与AI的结合也在业界出现了巨大进展。

量子计算商业化探索

总的来说,量子计算目前仍处于一个较早期的发展阶段,技术共识尚未形成。然而,正是这种混乱和不确定性为前沿科技带来了无限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量子计算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量子计算的未来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