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在青岛炼化成功实施了全海水环境下的漂浮式光伏项目,标志着我国首个工业化运营的此类光伏电站正式启用。该项目不仅与现有的桩基式水面光伏电站相辅相成,还构建了中国石化目前规模最大的水面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预计达到1670万千瓦时。
该光伏电站位于青岛炼化氢能“产研加”示范园的核心地带,充分利用了厂区的临海优势和广阔的海域空间。项目占地约6万平方米,装机容量高达7.5兆瓦,具有零污染、发电稳定及经济性强等优势。通过这一创新举措,青岛炼化探索出了“一地两用”的新路径,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与传统的桩基结构不同,青岛炼化的漂浮式光伏项目采用了创新的浮动支架设计。这一设计使得光伏组件能够随着海潮的涨落而升降,板面与水面的距离仅为传统结构的十分之一。这种设计不仅显著增强了光伏电站的抗风抗浪能力,还利用了海水的自然冷却效应,将整体发电效率提高了约5%至8%。
面对海水腐蚀、生物附着及潮位变化等实际应用挑战,项目团队联合国内多家顶尖企业,共同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他们研发出了具备防盐雾腐蚀和抗海洋生物附着能力的模块化浮体和支撑结构,构建了可应对极端天气条件的柔性水下锚固方案,并设计了高效便捷的运维通道。这些创新成果为全海水环境下的漂浮式光伏应用提供了标准化的解决思路,有望推动相关项目在沿海及滩涂地区的广泛应用。
青岛炼化在新能源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不仅建成了国内首座“碳中和”加氢站和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示范工程,还通过本次光伏项目的投运,有效完善了“绿电制氢”产业链条。这一举措初步构建了“清洁电力+绿色氢能”协同发展的能源新模式,为绿氢炼化和氢能交通应用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
为了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青岛炼化计划扩建一座23兆瓦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这一扩建项目将进一步提升青岛炼化的清洁能源产能,推动其在绿色转型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中国石化近年来在清洁低碳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水平,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过启动“万站沐光”计划、深耕地热领域、领先布局氢能产业链以及推进绿氢制造示范项目落地等一系列举措,中国石化正在稳步构建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
截至目前,中国石化新能源替代量已经折合超过580万吨标准煤,为油气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能支撑。这一系列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石化在绿色转型方面的决心和实力,也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