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风云变幻之中,各大基金公司正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兴证全球基金近期的动作尤为引人注目。一份采购公告悄然揭示了该公司产品布局的新方向——ETF系统项目。
据悉,兴证全球基金选择了深圳市赢时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赢时胜估值和PCF系统,为此项目投入了187万元。尽管相关人士表示该业务仍在研究讨论阶段,但这一举动无疑预示着兴证全球基金即将涉足ETF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募基金非货管理规模排名前30的公司中,兴证全球基金、中欧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和东证资管是少数尚未布局ETF业务的主动权益型基金公司。然而,ETF市场竞争之激烈已不言而喻。截至6月30日,全市场55家资管机构发行的ETF合计管理规模达4.31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了15.57%。其中,12家公司的ETF规模超千亿,合计占比高达80%,这无疑为新入局者设置了重重障碍。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ETF业务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热门指数与赛道的ETF产品高度集中,投资者难以抉择,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费率竞争压力巨大,随着政策推动ETF降费成为趋势,头部基金公司纷纷降低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而ETF业务在系统研发、人才储备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刚性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基金公司选择迎难而上,积极布局ETF市场。近年来,ETF凭借其低费率、高透明度和交易便捷性,已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通过布局ETF,基金公司可以满足投资者对被动投资工具的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并拓展业务边界。
然而,从零开始布局ETF并非易事。系统的采购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的团队,包括投资经理、研究员、交易员及风控人员,并通过明确的分工和高效的协作机制确保业务平稳运行。在ETF业务中,申购赎回清单(PCF)的编制与运作尤为关键,任何数据错误都可能导致投资者申赎成本偏离预期,甚至引发市场套利机制失衡。因此,基金公司必须建立完备的ETF制作流程与风控机制,确保PCF编制精准无误。
ETF的运营维护成本也相对较高。布局ETF的成本包括前期一次性投入和后期运营的持续投入。一次性投入涉及系统、团队的搭建以及指数的合作与授权等;而后期运营的持续投入则包括系统的日常维护、产品的运营和做市商的服务费用等。有业内人士透露,从头开始发行一只ETF的基础投入可能高达几百万到千万。
那么,兴证全球基金为何选择此时布局ETF呢?或许这与市场环境、监管导向和自身战略调整有关。随着投资者对ETF需求的持续上扬,其工具特性契合了各类投资者的多元需求,逐渐成为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同时,监管层积极推动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为ETF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缩水的困境,兴证全球基金也在寻求业务上的变化,积极布局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增强型产品,以寻求新的增长点。
事实上,在市场持续震荡的背景下,主动权益基金普遍面临规模下滑的困境。以中欧基金为例,该公司自2022年开始在固收、指数增强、场外指数基金等方面进行产品布局,固收规模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投资者的避险需求,还为指数管理经验相对薄弱的公司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妥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