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内需市场的引擎正在全力轰鸣,消费者的购买力正为股市带来明确的指引。商务部近期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目标: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冲刺50万亿元大关。
这个数字并非凭空捏造,过去四年间,社零年均增速稳定保持在5.5%,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更是年均达到约60%。这意味着,每消费100元,就有60元在为GDP的增长贡献力量。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黄金密码”:服务消费的占比已经飙升至46.1%,四年间增长了3.5个百分点。
餐饮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娱乐等“看不见的消费”正在悄然取代传统的冰箱彩电等商品,成为消费者支出的新热点。这一转变在一张图表中得到了直观的展示:
如今,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人们抢购茅台、购买空调,而现在,消费者更愿意为体验买单。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了7.5%,增速远超商品零售。
在重庆的老巷子里,年轻人排队体验非遗技艺;在上海豫园的夏日市集,国潮茶饮搭配汉服写真成为了新的潮流。消费升级的战场已经从传统的货架转向了生活场景,人们更加注重体验和享受。
县域市场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上半年,乡村消费增速达到了4.5%,比城镇消费增速快了0.9个百分点。拼多多上的县城青年通过“跟着演出去旅行”来体验不同的生活,而携程直播间的高端民宿则吸引了四线城市的家庭。这些迹象表明,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势头甚至超过了一线城市。
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中央最近召开了“全方位扩内需”座谈会,九部门联合出台了48条服务消费新政。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县域消费的蓬勃发展,文旅、县乡商业、即时零售等领域有望涌现出更多的黑马。
面对50万亿元的消费盛宴,投资者需要谨慎选择。消费股投资已经不再是“闭眼买白马”的时代。经过对十年数据的分析发现,社零增速与消费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5,但细分行业之间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必选消费稳如磐石,粮油食品类社零增速常年保持正增长,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不例外。在股市中,双汇发展、永辉超市等刚需龙头股成为了消费板块的“压舱石”。
相比之下,可选消费的弹性更大。家电家具行业的增速在3月份冲上了35%,政策的“以旧换新”催化使得格力、美的等企业集体起舞。而当社零数据超预期时,白酒龙头股的涨幅往往远超酱油股。
然而,真正的大戏还在服务消费链上。餐饮板块3月份的收入增长了5.6%,连锁龙头企业的增速更是高达6.8%。随着海底捞开放加盟、蜜雪冰城疯狂扩张门店,供应链企业反而默默发财。安井食品的火锅料、宝立食品的复调酱汁等产品正在后端收割红利。
对于中长线投资者来说,面对消费新生态,需要掌握三把钥匙。第一,要抓住服务消费的“卖水人”,如租车平台、灯光音响商、运动康复器械等企业,它们能够从服务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利。
第二,要关注县域消费的“渠道王”。胖东来模式引发了传统商超的改革,永辉超市在县域的大店人流量翻倍;零食量贩店在三四线城市加速下沉,万辰集团的单店月销售额突破了百万元。谁掌控了下沉市场的货架,谁就掌握了消费的命脉。
第三,要抢占国货情绪的“代言人”。李宁凭借“中国李宁”系列成功逆袭,瑞幸通过茅台联名破圈,花西子则凭借东方美学成功出海。Z世代愿意为文化认同支付30%的溢价。老字号焕新(如上海家化)和新消费破圈(如元气森林)才是情绪消费的真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