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餐饮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曾经被视为盈利法宝的包间如今却成了不少餐厅的累赘。
在山东、安徽、四川等地,多家餐厅的包间预订率大幅下跌。山东某餐厅拥有10个包间,但每日仅有两三桌客人光顾;合肥一家连锁餐厅的40多个包间,日均接待量也仅十余桌。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不少中高端餐厅的包间预订率普遍不足两成。
安徽合肥的张军(化名)三年前投资200万开设了一家徽菜私厨,餐厅不设大厅,仅有7个包间。过去,餐厅的日营业额常维持在7000至10000元之间。然而,自今年5月以来,业绩急转直下,日均营业额跌至800至2000元,降幅最高达90%。面对如此困境,张军不得不裁员降薪,甚至与房东协商改变租金支付方式以减轻负担。
成都的李茂(化名)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他开设的精致川菜馆同样以包间为主,但最近一个月的客流量明显下滑,整体营收同比下降约两成。据他透露,当地主打包间的餐饮店普遍遭遇了营业额下滑的困境。
那么,曾经风光无限的包间为何如今却失灵了呢?业内人士指出,禁酒令的实施对高端餐饮及依赖公务接待的包间生意确实造成了一定冲击,但根本原因还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近年来,大量资本和创业者涌入中高端餐饮赛道,盲目追求高端化和私密性,导致市场供给迅速膨胀,而核心消费群体并未同步增长,从而引发了内卷式竞争。
随着写字楼空置率的上升和企业扩张步伐的放缓,商务宴请的需求也大幅减少。以广深为例,自2021年三季度起,两地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持续攀升。企业为了控制预算,减少了商务接待等活动的花销,即便是商务宴请,也不再盲目追求高档食材,人均消费水平普遍下调。
面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不少餐厅开始寻求自救之路。一方面,他们走上街头摆摊,通过亲民的价格和多样化的产品吸引顾客。比如天津丽思卡尔顿推出的移动汉堡车、江苏常州文璞酒店街边售卖的榴莲酥和萝卜干炒饭等,都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虽然这些做法看似“自降身价”,但餐厅经营者们表示,他们的目的并非赚取微薄现金流,而是保持品牌活跃度和团队凝聚力。
另一方面,餐厅也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开发更多类型的业务。比如推出下午茶、生日宴、闺蜜聚会等多元化的社交场景,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群体。这种“去商务/公务包间化”的策略使餐厅突破原有圈层限制,成为更贴近生活的综合性餐饮空间。
北京知名餐企花家怡园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们通过举办婚宴、寿宴、宝宝宴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家庭消费者。尽管人均消费标准有所下降,但餐厅收入保持稳定,客户群体也更加广泛。经营者们表示,现在已经没有所谓的“大客户”了,只有拥有足够多、足够广的客户群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家庭消费正逐渐成为餐饮消费的主要动力。不少餐厅经营者发现,尽管包间的人均消费有所下滑,但整体营收和利润仍然高于散台。因此,他们开始更加注重提升包间的服务质量和消费体验,以满足家庭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