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牧原股份中报亮眼,港股IPO启航,国际化之路能否一帆风顺?

时间:2025-07-25 19:17:26来源:蓝鲸新闻编辑:快讯团队

在2025年的经济版图中,“反内卷”成为热议话题,而农业领域的变革尤为引人注目。中国证券报引述正信期货的研究报告指出,6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了一场关于生猪生产的调度会议,为各省设定了具体的生猪生产调控目标。核心措施包括全国范围内减少能繁母猪数量至3950万头,即减少100万头,同时优化生猪生产流程,强化弱仔淘汰,并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家储备肉的收储体重要求也下调至115公斤。

行业领军者已迅速响应这一号召。以“猪企领头羊”牧原股份为例,截至2025年6月底,其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43.1万头,相比2024年底和2025年一季度的351.2万头和348.5万头,已连续两个季度进行调减。牧原管理层预计,随着生猪养殖业的成熟以及相关政策的完善,未来的猪周期将展现出“弱周期、窄波动、慢变化”的特点,生猪产能和价格将趋于平稳。

养猪行业正步入微利时代,但牧原股份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7月9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在105亿元至110亿元之间,同比增长924.6%至973.39%;归母净利润为102亿元至10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129.97%至1190.26%。这一业绩的背后,是生猪出栏量的上升和养殖成本的下降。

牧原股份的成功并非偶然。公司凭借其规模优势,2025年上半年销售商品猪3839.4万头,同比增长18.5%,其中价格更高的仔猪销量大增168%,达到829.1万头。牧原独特的养殖模式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自1992年成立以来,牧原不断探索标准化养殖,建立了从种猪育种到屠宰加工的全程自营体系。2007年,公司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猪舍,实现了多项自动化功能。此后,牧原继续进化,建立了轮回二元育种体系,提升了猪群的适应性和疾病防控能力。

在成本控制方面,牧原股份同样表现出色。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55%-65%,而牧原通过引入大麦、高粱等新原料,研究低豆日粮,降低了对玉米和豆粕的依赖。同时,公司还与西湖大学合作,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氨基酸,作为豆粕的替代品。在饲料加工生产环节,牧原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采购方面则与国内外粮商合作,确保供应稳定。

牧原股份在研发上的投入也颇为可观。从2019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从1.12亿元增至17.47亿元,专职研发人员数量也从不足千人升至6486名。这些投入带来了显著的降本效果,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从2025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6月的低于12.1元/公斤。公司计划到2025年底,将成本进一步降低至约11元/公斤。

除了业绩的亮眼表现,牧原股份还豪掷76亿元进行分红,延续了2024年的修复态势。2024年,公司营收达到1379.47亿元,同比增长24.43%;归母净利润为178.81亿元,同比大增519.42%。养殖业务作为公司的“顶梁柱”,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5.88%,得益于养殖技术、疫病防控以及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牧原股份还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5月27日,公司宣布启动港股IPO征程,明确表示此次融资并非主要驱动力,而是面向未来五年到十年,开展海外业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然而,国际化之路并非坦途。牧原需要面对的挑战包括如何在猪周期下行时保持精细运营,如何在降负债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规模效应,以及如何在海外市场中迅速站稳脚跟,与已有布局的竞争对手如新希望六和、海大集团等展开竞争。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牧原股份凭借其在养殖技术、成本控制和国际化战略上的布局,正努力书写着新的篇章。未来,牧原能否在全球市场中脱颖而出,时间将给出答案。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