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上市进程再生波折,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坤新材)的IPO申请在7月25日的审议会议上被暂缓。此次审议的关键争议点聚焦于恒坤新材对其引进业务收入确认方法的合规性。
据悉,上市委员会在审议现场对恒坤新材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详细解释在报告期(2022年至2024年)内为何采用净额法确认引进业务收入,并阐述在报告期前未采用该方法的具体原因。上市委还要求恒坤新材结合其业务模式和同行业案例,对上述收入确认方法进行进一步论证。
恒坤新材的引进业务主要涉及根据客户需求从境外供应商采购成品,并由供应商直接将货物发送至客户指定地点。在此前的第一轮审核问询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对恒坤新材采用净额法确认引进业务收入的合规性提出过质疑。
面对问询,恒坤新材回应称,在引进业务中,公司扮演的是“代理人”角色,因此按照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合理的。其保荐机构中信建投也表达了相同的核查意见,认为恒坤新材对引进产品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然而,上市委此次注意到,恒坤新材在报告期前的年度并未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这一变化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恒坤新材的收入确认方法对其业绩究竟有何影响,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恒坤新材自2014年开始业务转型,专注于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在转型初期,为了快速切入市场,公司主要通过引进产品向下游客户供货。然而,自2017年起,恒坤新材开始自主研发自产产品,并于2020年起陆续实现多个自产产品的首次供货。
从财务数据来看,过去四年间,恒坤新材引进产品的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而自产产品的收入占比则不断提升。尽管如此,公司的盈利仍主要依赖于引进业务。数据显示,尽管自产产品的收入占比已提升至60%以上,但其贡献的主营业务毛利并未同比例增加,截至2024年末,恒坤新材仍有约65%的盈利来自引进业务。
这一现状引发了市场的担忧,恒坤新材是否真正摆脱了对引进业务的依赖?尽管公司在收入结构上已呈现出向自产产品倾斜的趋势,但其盈利结构却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不禁让人质疑,恒坤新材的业务转型是否真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目前,恒坤新材尚未对上市委的审议意见作出公开回应。随着科创板上市进程的持续推进,市场将密切关注恒坤新材后续的动作及回应。此次IPO申请的暂缓审议,无疑给恒坤新材的上市之路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