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商平台上涌现出一批标价极低、声称是“足金工艺品”和“天然翡翠”的商品,这些商品以1元甚至0.99元的惊爆价,搭配“全五星好评返现”和“先用后付”等促销手段,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并在“礼品畅销榜”上占据显眼位置。
然而,经过深入调查与鉴定,《法治日报》记者揭露了这些看似诱人的“福利”背后,实则隐藏着一条涉及虚假宣传、文字游戏和逃避责任的灰色产业链。记者通过实际购买并检验这些商品,发现所谓的“超值”商品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以一款标价3.25元、号称重32.14克的“足金百福杯”为例,记者收到的商品仅用简易气泡袋包装,且金色部分多处掉漆,露出灰色基底。商品还附带一张要求消费者给予好评并晒图的返现卡片。然而,当记者联系鉴定证书上的出具机构时,对方却表示未查询到相关检测记录,并强调正规足金检测需明确标注检测方法和仪器型号,32克足金制品不可能以3元的价格出售。
记者购买的另一条售价0.39元的“金手链”,表面金色涂层轻刮即落,露出灰色基底,且无任何证书和返现卡片。同样,一款售价1元的“金项链”,其鉴定证书与商品页面宣传严重不符,客服对于镀金含量的询问也含糊其辞,收到的项链极轻,吊坠在运输过程中已被压坏。
珠宝鉴定专家指出,足金质地柔软,几元的售价连成本都无法覆盖。从掉漆情况来看,这些商品很可能是普通金属镀了一层金色漆,所谓的“鉴定证书”也极有可能是伪造的。玉石类商品同样陷阱重重,一款长期占据“礼品畅销榜”第8名、售价0.99元的“天然高贵翡翠挂坠”,经鉴定实为合成染色品,长期佩戴甚至可能导致皮肤过敏。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专业术语的不熟悉,通过替换字眼、模糊表述来规避平台审核。例如,将“和田玉”悄然变为“和田钰”,实则只是白色树脂材质涂蜡仿玉。商家还常常混淆“镀金”与“足金”的概念,用“工艺品”证书搭配“足金”宣传,钻法律空子。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消费者发现问题试图维权时,往往会发现商品链接已失效,店铺“改头换面”甚至注销。这正是商家获利链条上的关键一环。商家先用超低价商品冲销量、刷好评,提升店铺权重,随后换成高利润日用品利用积累的流量获利。若投诉过多,则直接注销店铺,换个身份重新注册。
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还可能成为商家的“新商品”。记者在低价“翡翠”店下单后,很快便接到诈骗电话,要求提供银行卡卡号和验证码。商品评价区中,多位消费者留言称遭遇类似情况,个人信息疑遭泄露。
业内人士指出,从虚假宣传、玩弄文字游戏,到链接失效、店铺“变脸”,超低价商品灰色产业链环环相扣。消费者需警惕低价诱惑,谨防财物损失与信息泄露。在网购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仔细核对商品信息和鉴定证书,避免落入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