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传言四起,指出科威特投资局(KIA)在一宗隔夜大宗交易中,成功抛售了价值高达31亿美元的美国银行股份。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全球第五大主权财富基金,科威特投资局的管理资产规模截至今年3月已达到惊人的1.029万亿美元。此次大规模减持美国银行股票,无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笔交易的定价为每股47.95美元,处于预设营销区间的低端,相较于周一的收盘价48.66美元,折让幅度达到1.5%。这一价格差异,或许反映了市场对美国银行近期表现的担忧。
受该消息影响,美国银行的股价在消息传出后迅速下跌,跌幅超过2%。这一波动,无疑加剧了市场的紧张情绪。
回顾历史,科威特投资局对美国银行的投资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正值次贷危机肆虐,科威特投资局向深陷困境的美林证券注资20亿美元,并随后将这部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同年晚些时候,美国银行宣布收购美林证券,这一交易在2009年顺利完成。至此,科威特投资局成为美国银行的重要股东之一。
然而,时过境迁,科威特投资局如今选择减持美国银行股票,这一举动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位在金融危机期间出手相助的“白骑士”——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曾在金融危机期间大力投资美国银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持股比例已逐渐降低,如今已不再是美国银行的最大股东。
事实上,自2022年美联储启动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美国银行在华尔街六大行中的表现一直垫底。在此期间,其投资回报率仅为24%,远低于市场预期。这或许也是科威特投资局选择此时减持的原因之一。
面对市场的种种猜测和传言,科威特投资局发言人始终保持沉默,拒绝对投资活动发表任何评论。这一态度,无疑增加了市场的神秘感和不确定性。
科威特投资局在历史上的投资表现一直备受瞩目。例如,在友邦保险2010年IPO时,该机构就作为基石投资者之一,以19.68港元的发行价购入了3.94亿股股票,涉及资金高达77.5亿港元。这一投资案例,再次彰显了科威特投资局在资本市场上的敏锐洞察力和强大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