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金融领域迎来了一项重要法规的征求意见稿,即由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证监会三大监管机构联手起草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细化并强化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的职责与规范。
该《管理办法》的出台,首要背景是对去年修订并实施的《反洗钱法》的深入贯彻。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新版《反洗钱法》,不仅强化了包括客户尽职调查在内的反洗钱义务,还明确提出基于风险等级的客户调查原则。金融机构被严格要求不得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开立匿名或假名账户,更不得为冒用他人身份者开设账户。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如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及支付机构等,提出了更为具体且差异化的客户尽职调查要求。例如,支付机构在出售记名预付卡或一次性出售不记名预付卡超过1万元时,需留存客户有效证件;同时,为特约商户提供收单服务时,也需对商户及其负责人进行尽职调查。
《管理办法》的出台也是应对即将到来的反洗钱国际评估的重要举措。作为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主导的全球性审查机制,反洗钱国际评估旨在推动各国落实国际标准,维护全球金融体系安全。近年来,中国在反洗钱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需面对国际标准的不断提升与新兴洗钱风险的挑战。
特别是随着虚拟资产、跨境支付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中国监管机构需展示对这类风险的应对能力。《管理办法》中的多项规定,如要求金融机构完整传递跨境汇款人信息、对单笔超5000元人民币的境外汇款核实客户身份,以及建立“黑名单”响应机制等,均体现了与FATF“风险为本”监管理念的一致性,有助于提升中国反洗钱体系的国际认可度。
总体而言,《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不仅是对《反洗钱法》精神的深化与细化,更是中国金融领域积极应对国际挑战、提升反洗钱监管效能的关键一步。随着后续评估与监管实践的深入,中国反洗钱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为全球金融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