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与吉利等企业在战略版图上做出了重要调整,这一变动源于他们对欧洲市场高额附加关税的灵活应对。面对自去年10月起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的高达35.3%的附加关税,这些企业迅速调整策略,将更多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向欧洲市场。
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为中国车企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成为了它们战略转型的契机。数据揭示了这一转变的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大幅增长,其中比亚迪一家就注册了2万辆新车,这一数字远超其2024年全年的销量总和。比亚迪、吉利、上汽等中国车企,过去在欧洲市场主要依赖电动汽车参与竞争,而现在,它们正加大对混合动力车型的投入。
比亚迪计划在即将到来的2025慕尼黑车展(IAA)上,全面展示其混合动力车型的实力,掀起一股混动浪潮。德国汽车专家施特凡·布拉策尔指出,中国车企的反应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中国速度”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更体现在市场策略的调整上。他解释说,一辆中国生产的纯电动轿车在欧洲可能面临最高45%的关税,而混合动力汽车则只需承受10%的关税。以4万欧元的售价为例,纯电动车的额外成本高达1.8万欧元,而混动汽车仅为4000欧元。
这些数据清晰地展现了中国车企的战略调整。然而,布拉策尔也强调,尽管当前混动车型占据优势,但电动汽车仍是中长期销售战略的核心。他预测,电动出行将在203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这主要是出于满足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需要。中国车企正凭借混动车型发起新一轮的价格攻势,这对欧洲厂商构成了挑战。过去,中国车企试图通过高端车型进入欧洲市场,但这一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现在,它们转变了策略,以更好的质量和更低的价格与欧洲车企竞争,前景看好。
即便面临关税压力,中国车企也并未放弃欧洲市场。它们在混合动力车型上取得成功之后,计划在欧洲国家建立生产基地,以期完全规避欧盟关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欧洲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