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经济在中国市场正蓬勃发展,根据艾媒咨询的最新数据,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持续攀升,预计2024年将达到2.3万亿元,并有望在2029年突破4.5万亿元大关。这一趋势背后,隐藏着一群特定的消费群体,他们主要是中青年女性、白领、中等收入者以及居住在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与近期频繁讨论的“中女”群体高度重合。
中女群体,多处于熟龄阶段,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稳定的消费能力,且不完全受家庭角色的束缚。她们愿意为与自己理念相符的品牌支付溢价,这一特点在中国当前的人口结构下显得尤为突出。30至65岁的年龄段目前是中国人口占比最大的群体,其中,1995年出生的人今年刚好步入30岁。中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持续上升,预计2025年将达到40.1岁,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过去,市场常聚焦于95后、00后的消费动向,而30至65岁的95前人群,在数量和消费力上均展现出强大优势。70后陆续退休,享受有钱有闲的生活;80后、90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如今经济稳定,消费水平较高。21世纪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千禧一代更注重发展型消费,中式养生与户外成为热门品类,而“中女”正是这部分群体中的消费主力。
CBNData的《2025女性品质生活趋势洞察报告》指出,“她经济”作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规模已相当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并迈入个人情绪驱动的时代。然而,如何准确定义与理解中女,以及她们如何改写情绪经济的下半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中女的定义并非局限于年龄或资产,而是指那些拥有一定成熟度、自我意识清晰、独立且持续探索生活可能性的女性。她们拒绝被标签化,更强调生活态度和女性主体意识。与过去流行的“少女感”、“纯欲风”不同,中女时代的女性更加自我意识觉醒,用自己的选择重新定义消费内容。
这一趋势在多个领域得到体现。Vogue推出的「中女时代」系列,讲述了金敏喜、宋慧乔等女性如何变得更加饱满,并在各自领域找到更多可能性。脱口秀演员房主任在《喜剧之王单口季 第二季》中以自己的离婚经历展现中女的觉醒,打动了无数观众。鲁豫的播客《岩中花述》也让更多中女的声音被听见。
中女群体的消费观念走向动态多元,她们拒绝设限,重写“她力量”,同时重视养生、疗愈,积极生活,持续探索各种兴趣,关注自我成长。为了实现个人成长和更饱满的人生体验,她们的消费不仅局限于实物,还涵盖了知识付费、定制旅游等品质消费。携程的《2024女性旅行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女性旅游订单占比突破65%,银发女性游客增长超过200%。
对于品牌而言,面向中女消费者的营销策略必须摒弃标签化、刻板化的做法,以及姿态谄媚的讨好型策略。品牌应与中女消费者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成为能够彼此理解的朋友,甚至成为中女们理想自我的投射。消费心理学中的“自我延伸理论”指出,人们会将外在事物视作自我身份的延伸,并通过拥有、使用这些事物来表达和强化自我认同。
因此,品牌沟通中女的关键在于成为她们想要成为的样子。这一点在代言人和合作嘉宾的选择上尤为重要。87岁的演员吴彦姝以其优雅老去的女性形象成为中女典范,近年来与Miu Miu、Prada等多个品牌合作,反响积极。宋佳以其成熟、坚韧且富有温度的女性形象也备受品牌青睐,今年已接下多个代言。
除了明星代言人,品牌也开始邀请更接近普通人生活状态的嘉宾合作,以引发消费者共鸣。Miu Miu邀请广西柳州的素人女性覃阿姨参与秋冬大秀,打破了传统的少女化时尚审美,展现了女性的多元生命力。Lululemon在妇女节推出的广告片则邀请了78岁的健身达人Joan MacDonald,用她的真实故事激励消费者拥有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
情绪共鸣可能是吸引中女的第一步,但留住她们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价值认同。山下有松等品牌以其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观赢得了中女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山下有松与品牌大使文淇推出的广告片,传递出品牌的价值,抚慰了在生活中感到焦虑和迷茫的人。
中女买的从来不只是产品,而是“被理解的自己”。品牌要做的便是让她们确信“你懂我”,这意味着代言人与故事必须真实可感,能让她们投射理想自我的生活样本。在此基础上,品牌与中女的关系才能真正像彼此理解的朋友,实现平等对话、真诚互动、长期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