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非上市寿险巨头争霸:千亿保费背后,中邮人寿与泰康的康养转型谁更胜一筹?

时间:2025-08-24 12:27:24来源:金融界编辑:快讯团队

在保险业的深度转型期,变通与创新成为了企业突破困境的关键。近期,燕梳研究院推出的“观中报”系列,通过对保险企业的公司治理、业务运营、资金运用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行业内部的真实面貌。本期聚焦非上市人身险公司的两大巨头——泰康人寿与中邮人寿,两者在保费规模上的激烈竞争背后,隐藏着截然不同的业绩真相。

据最新行业数据显示,中邮人寿与泰康人寿在已披露的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均突破了千亿保费大关,稳坐行业前列。然而,这两家公司的竞争态势在2025年上半年发生了微妙变化。尽管中邮人寿的保费收入一度逼近泰康人寿,差距缩小至历史最低的129亿元,但在净利润方面,中邮人寿的51.77亿元却远不及泰康人寿的159.98亿元,且同比下降了9.01%,与泰康人寿的大幅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邮人寿的保费快速增长,实际上建立在高风险业务结构之上,其核心业务高度依赖银保渠道,储蓄型产品占比超过九成。这种业务结构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导致了利润的大幅下滑。尽管中邮人寿凭借保费规模迅速崛起,但净利润表现长期低迷,与小型同业相当。与之相反,泰康人寿的业务结构更为均衡,盈利能力显著更强。

中邮人寿的高成本储蓄险扩张模式,不仅导致了销售端的扭曲,还引发了汹涌的退保潮。其主力产品的年度累计退保率高达18.78%,大量客户投诉销售误导问题,信任危机凸显。退保潮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分红险和万能险账户净现金流均出现大幅波动,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回溯不利偏差率高达54.56%,揭示了其现金流预测模型的严重失效。

面对日益严峻的财务压力,中邮人寿的股东选择了资本输血来暂时缓解危机。今年6月,中国邮政与友邦保险向中邮人寿紧急增资39.8亿元,但这场注资救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业务模式缺陷,反而将矛盾转化为一场资本消耗战。中邮人寿的长期资产负债错配问题依然严峻,其盈利高度依赖投资收益,易受市场波动影响。

中邮人寿在康养转型方面的努力也显得仓促而缺乏实质进展。尽管公司提出了构建“保险+医疗+健康管理+养老”生态链的战略目标,但实际上缺乏自主服务能力,主要依赖第三方资源整合。与泰康保险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建成医养融合社区相比,中邮人寿的康养叙事更像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工程。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邮人寿的治理结构存在裂痕。中国邮政集团的绝对控股权导致了决策权的集中,而友邦保险的技术赋能承诺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公司内部管理层的频繁变动也暴露了企业管理根基不稳的问题。在退保潮、利差损和注资依赖的三重压力下,中邮人寿的核心矛盾日益凸显:当保险沦为高成本储蓄的工具时,规模的增长反而成为了毒药。

历史教训表明,盲目追求规模而忽视业务质量和盈利能力的企业,最终将难以逃脱市场的惩罚。中邮人寿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实现真正的转型和突破,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但无论如何,当前的千亿保费帝国已经站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十字路口,其命运将何去何从,引人深思。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