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的波澜中,寒武纪,这家年轻的AI芯片企业,以其惊人的市场表现吸引了无数目光。2025年8月25日,寒武纪的股价如同一匹脱缰野马,开盘仅15分钟便从昨日的1243.2元跃升至1350元,并最终定格在1391元的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5794亿元大关,一跃成为A股市场的科技新宠。
这场股价狂欢的背后,是一个关于科技创新与国产替代的动人故事。寒武纪的创始人陈天石,一个85后的年轻创业者,带领着一支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团队,于2016年以90万元的注册资本创立了这家公司。在AI芯片这一当时尚显冷门的领域,他们默默耕耘,直至2018年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一战成名。
然而,寒武纪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这家成立仅4年的企业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突破千亿,但随后却陷入了连续的亏损困境。股价从巅峰时期的347元一路跌至不足50元,市值缩水至200亿元以下。陈天石的身家也随之大幅缩水,一时之间,质疑声四起。
然而,转机总是出现在最不经意的时刻。2024年,ChatGPT的爆火点燃了全球AI产业的热情,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寒武纪的推理芯片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时代。2024年第四季度,寒武纪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净利润达到2.72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更是飙升至11.11亿元,净利润3.55亿元,同比增长257%。
这场业绩的爆发,加上国产替代的风口,让寒武纪的股价开始飙升。从2023年的不足50元,到2025年8月25日的1384元,最大涨幅超过25倍。陈天石的身家也随之飙升至1541亿元,成为科技领域的又一位亿万富翁。
然而,寒武纪的上涨之路并非没有争议。有人看到了AI芯片的未来趋势,认为寒武纪作为国产AI芯片的龙头,其价值远未被充分挖掘。但也有人对其高昂的市盈率表示担忧,认为这是一场泡沫,迟早会破。还有人质疑其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技术是否能真正赶上国际领先水平。
在这场关于寒武纪的争议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其背后的国产替代趋势。随着美国对中国AI芯片的限制不断加强,国产替代已成为市场的刚需。寒武纪凭借其自主可控的芯片技术和适配国产大模型的能力,成为了国内云厂商和互联网大厂的替代选择。这种需求爆发的预期,让市场对寒武纪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同时,寒武纪的技术积累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其团队来自中科院计算所,在AI芯片架构设计、软硬件协同优化方面有多年经验。这种技术实力不仅让寒武纪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寒武纪的暴涨,不仅是对其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的认可,也是对国产替代趋势的一次集体思考。在这场狂欢中,有人看到了科技立国的希望,有人看到了泡沫的风险,而更多的人,则是在这场狂欢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无论未来如何,寒武纪的崛起已经为国产AI芯片产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