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山西大同,一场聚焦“算力”的盛会——2025中国算力大会圆满落幕。这一术语,如今已成为科技界和新闻报道中的高频词汇,但其背后的含义和分类,或许对许多人来说仍是个谜。
算力,简而言之,即数据处理能力。它超越了人类有限的口算、心算范畴,从古老的结绳记事、算盘运算,一路演进至现代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如今,算力融合了信息计算、网络传输与数据存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型生产力。
算力虽无形,却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智能音箱的即时响应,到电子支付的瞬间清算,再到网购平台的个性化推荐,乃至电影中的逼真特效,背后都有算力的默默支撑。在数字经济浪潮下,算力已如水电般不可或缺,广泛服务于各行各业。
算力并非单一存在,而是根据其应用场景与强度的不同,被划分为基础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三大类别。基础算力满足日常办公、娱乐等通用需求;智能算力则专注于复杂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任务,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而超算算力,则由超级计算机提供,专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领域。
近年来,中国算力规模持续扩张,年增速高达30%左右。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智能算力需求激增,成为算力发展的主导力量。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已占全球总量的32%,位居世界第二。
在计算科学领域,衡量算力强弱的专业指标是FLOPS,即每秒浮点运算次数。从MFLOPS到EFLOPS,数值的跃升代表着计算能力的飞跃。例如,电影中的虚构超级计算机“天网”,其算力仅为60TFLOPS,而当今一款高端游戏显卡的算力便可轻松超越这一数值。
在2025中国算力大会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透露,中国智能算力规模正迅速扩大。而在另一端,超级计算机“前沿”的峰值性能已突破1EFLOPS,其每秒的运算量,足以让80亿人持续按键近40年才能完成,彰显了算力的极致魅力。
除了算力本身,大会还涉及了多个与算力紧密相关的术语。Token,即词元,是语言类模型处理文本的最小数据单元。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我国日均Token消耗量急剧增长,从2024年初的1000亿,到2025年6月底已突破30万亿,反映了人工智能应用规模的爆炸式增长。
边缘计算,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它强调在数据生成的本地设备和网络中直接进行数据处理,而非将所有数据传输至云端。这一技术对于需要实时响应的场景尤为重要,如智能工厂中的毫秒级数据处理需求。
在算力大会的舞台上,这些术语与概念共同勾勒出一幅未来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算力,作为新时代的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