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额彩礼问题迎来国家层面整治
近日,针对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高额彩礼现象,中央农办在宁夏组织召开了一场经验交流会,聚焦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的综合治理。此次会议标志着整治高额彩礼已从地方尝试转变为全国性行动,乡村治理正式向这一长期存在的顽疾发起挑战。
高额彩礼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愈演愈烈,彩礼金额动辄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导致不少农村家庭因婚致贫。这不仅扭曲了婚姻的本质,使婚姻沦为金钱交易,还将女性视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严重破坏了家庭和谐,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因此,整治高额彩礼已成为乡村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额彩礼之所以能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原因复杂多样。一方面,传统重男轻女观念尚未完全消除,攀比心理推高了彩礼金额;另一方面,农村适婚男女比例失衡,使得男方在婚姻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得不通过提高彩礼来争取婚姻机会。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一些家庭希望通过彩礼为养老提供保障。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高额彩礼现象的形成。
然而,彩礼作为传统婚俗的一部分,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在传统观念中,彩礼是男方对女方的尊重,也是新婚夫妇新生活的启动资金。但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彩礼逐渐变质,成为衡量家庭实力的“硬指标”。加之一些自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炒作,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于高额彩礼的焦虑和追求。
为了整治高额彩礼,各地纷纷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浙江省自2020年起推出了两批婚俗改革实验县(市、区)试点,通过倡导移风易俗、反对高价彩礼等方式为爱“减负”。有的村庄通过村规民约设定彩礼上限,有的地方举办集体婚礼、慈善婚礼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还有的地方将婚俗改革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从根本上减少对彩礼的依赖。
整治高额彩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农村的党员干部应发挥表率作用,主动抵制高额彩礼;年轻人应摒弃“面子”观念,认识到婚姻幸福与彩礼多少无关;女性更应觉醒,明白高额彩礼看似提高了自己的身价,实则将自己置于交易的被动地位。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向陋习挑战,婚俗改革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婚俗改革不仅是移风易俗的重要任务,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没有高额彩礼的负担,乡村将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年轻人摆脱结婚经济压力后,将更有信心投身乡村建设。同时,健康平等的婚恋观也有助于提升婚姻稳定性,促进农村家庭和谐。因此,整治高额彩礼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