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传统糖果市场的份额正逐渐缩减,迫使品牌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牌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层趋势,特别是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这一现象尤为显著。
糖果的消费场景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与拓展。过去,糖果主要作为日常零食和节日礼品出现,但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新的消费场景层出不穷。例如,徐福记推出了现代喜礼与轻奢喜礼两大系列,通过婚庆、诞生等场景,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拓展线下礼品市场。婚庆市场作为喜糖消费的重要阵地,徐福记通过与婚庆公司、酒店等合作,实现了产品的精准推送。新生儿家庭分发喜糖的场景也被充分挖掘,推出相应产品,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M&M等品牌也通过跨界合作,如与电影IP联合推出预告片,将糖果与电影院场景相结合,提升了品牌竞争力。同时,糖果与咖啡、茶等饮品的搭配,以及适合办公场景的便携糖果,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消费场景的分化与拓展,使得糖果品牌能够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客户,提高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糖果市场涌现了众多新兴品牌,它们大多定位高端,瞄准追求高品质生活、注重健康和口感的消费群体。这些品牌通过优质的原材料、精湛的生产工艺、时尚高端的包装设计,以及精准的社交媒体营销,迅速积累了忠实粉丝。高端糖果市场因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品牌的涌入,也推动了市场的升级和发展。
然而,新兴品牌的崛起也给传统品牌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许多老品牌选择了翻新策略,通过产品迭代、文化赋能、渠道革新三大核心策略,实现年轻化转型。例如,某历史悠久的糖果品牌推出了多种新口味奶糖,并通过跨界合作推出奶糖味的唇膏、香水等产品,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年轻化形象。同时,复古包装的推出也唤起了消费者的怀旧情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尽管有些老品牌成功实现了转型,但也有不少品牌依然固步自封,依赖传统产品和营销模式,导致市场份额逐渐萎缩。这些品牌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洞察力,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翻新和转型,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功能性糖果作为糖果市场的一个新兴细分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然而,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即缺乏研发依靠。许多功能性糖果的功效性宣传缺乏科研数据支撑,导致产品无可讲点,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夸大宣传也是功能性糖果领域的一大问题,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跨境购糖果因品牌知名度和异域风味而备受欢迎。然而,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进行虚假宣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跨境购糖果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跨境购糖果时需谨慎辨别真伪。
糖果消费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银发群体偏好低糖、易咀嚼的糖果产品;Z世代则更喜欢个性化、社交属性强的糖果产品。儿童群体也是糖果品牌关注的重要细分市场。不同消费群体对糖果的需求和偏好差异显著,为糖果品牌提供了创新空间。
中国糖果市场呈现出“外资主导高端、本土深耕大众市场”的格局。外资品牌凭借悠久的历史、雄厚的资金实力、领先的技术和经验,在高端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本土品牌则凭借价格优势、广泛的销售渠道和符合本土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大众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占据优势,但本土品牌也具有向高端市场突破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