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在一场行业论坛上公开表示,中国科技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普遍存在技术创新短板,其中以联想集团和部分房地产跨界企业最为典型。他指出,这类企业虽通过政策扶持和金融资源获取了市场优势,但在核心专利技术积累上表现平平。
作为中国PC市场长期占据出货量榜首的企业,联想集团的发展路径始终饱受争议。创始人柳传志推行的"贸工技"战略,通过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和供应链整合,迅速将联想打造成全球最大的PC制造商。这种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解决了企业生存问题——当时国内产业技术薄弱、管理经验匮乏,通过贸易快速获取现金流成为唯一可行路径。
与柳传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联想前总工程师倪光南院士坚持"技工贸"路线。这位曾主导汉卡项目的技术专家认为,科技企业必须掌握芯片设计、操作系统等底层技术,否则将在未来竞争中丧失主动权。他甚至提议在上海设立芯片设计中心,但该方案因管理层认为"市场环境不成熟"而被否决。
技术路线分歧在2000年前后达到顶峰。随着倪光南的离开,联想全面转向多元化发展,不仅巩固PC业务,还涉足房地产、投资等领域。这种战略在短期内带来丰厚回报,2024年财报显示其全球专利总量达3万件,但高价值专利占比不足10%,且多数集中在应用层开发而非底层技术。
市场变化逐渐暴露出战略短板。当华为、小米等竞争对手通过自主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展开技术价格战时,联想PC业务开始显现疲态。为维持利润,企业不得不通过出售研究院大厦等资产回笼资金,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进一步稀释了技术研发投入。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产技术替代浪潮中,联想推出了搭载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开天"系列电脑。但这款产品更多扮演整机组装商角色,核心技术仍依赖外部供应。这种"整机集成"模式与华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过持续投入研发,在5G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构建起完整的技术壁垒。
倪光南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过对华为模式的赞赏。他指出,华为每年将营收的15%投入研发,这种战略定力使其在芯片设计、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反观联想,若当年采纳芯片设计中心建议,或许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据更有利的技术位置。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中国科技企业的"技工贸"与"贸工技"之争,本质是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博弈。在特定历史阶段,贸易优先策略帮助企业完成原始积累,但随着全球技术竞争加剧,缺乏核心专利的企业终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场持续三十年的路线之争,仍在为更多中国企业提供战略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