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随着A股市场活跃度提升和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券商两融业务迎来显著改善。此前行业面临的“规模增长但收益承压”困境得到缓解,利息收入止跌回升,业务规模与运行质量同步提升。数据显示,49家券商上半年两融利息收入合计达432亿元,同比增长超10%,其中47家实现正增长,与2024年超40家券商利息收入下滑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从业务规模看,“融出资金”作为反映两融规模的核心指标,49家券商合计金额同比增长超30%,其中33家增幅超20%。尽管市场回暖,但行业竞争压力依然存在。当前券商新开户融资利率普遍维持在4.0%-5.0%区间,部分中小券商为抢占市场份额,将利率压低至3.8%以下,价格战仍未完全停止,券商需在“规模”与“收益”间寻求平衡。
头部券商与中小券商呈现分化格局。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海通等头部机构凭借客户基础、资金实力和风控能力保持稳健增长。其中,国泰海通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中报两融利息收入达38.27亿元,同比激增45.13%,融出资金规模从829.47亿元跃升至1875.03亿元,市场份额达9.78%,稳居行业第一。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的两融利息收入分别为36.86亿元和35.09亿元,同比增长7.04%和1.49%,融出资金规模分别增长26.30%和26.48%。头部券商风控指标表现优异,中信证券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达290%,华泰证券为275.42%,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部分中小券商则通过精准营销和科技赋能实现“弯道超车”。国联民生以68.73%的利息收入同比增幅成为行业“黑马”,利息收入从2.66亿元增至4.49亿元,融出资金从85.69亿元增至174.85亿元,同比增幅104.05%。红塔证券、浙商证券也表现不俗,利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7.00%和24.10%,融出资金规模分别增长45.47%和58.26%。东方财富凭借互联网流量优势,利息收入达16.02亿元,同比增长27.04%,融出资金582.98亿元,同比增长33.76%。
中小券商在客户拓展上更注重“精细化运营”。例如,光大证券通过丰富交易策略供给和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金融科技运用;浙商证券加强信用业务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存量客户运营,优化业务流程与服务体验;东方证券深耕高净值客户服务,完善融资定价机制,并持续迭代系统功能;国元证券打造专业化、差异化客户服务体系,依托综合金融服务和动态风险量化,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精准服务;国联民生优化客户分类分层与价值体系,通过差异化拓新策略精准对标高净值客群,并强化科技应用以提升交易体验。
在业务规模扩张的同时,券商对两融业务的风险管控丝毫未放松。半年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券商两融业务维持担保比例处于250%以上,远高于130%的平仓线。西南证券以363%的平均维持担保比例领跑行业,招商证券和中信建投分别达304.76%和313.84%。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券商,风控指标也表现优异,如国海证券维持担保比例达255.09%。券商持续深化投资者教育,东兴证券建设模拟交易系统、丰富两融资讯产品;光大证券通过精细化管理引导客户理性交易。多重举措下,2025年上半年未发生大规模两融平仓事件,行业风险整体平稳。
对于下半年,券商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并将“差异化竞争”“科技赋能”“风险防控”列为核心战略。面对利率下行压力,多家券商计划通过“精准拓客”和“分层定价”平衡规模与收益。国联民生表示,将整合资源推动分层定价策略,并上线两融账户增值产品;中原证券计划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针对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金融科技将成为竞争“关键变量”。东北证券将拓展AI应用场景,完善“风险预警+定制化业务”双轨服务;东方证券计划迭代系统,搭建信用数据智能化体系;国联民生将推进两融资讯服务支持产品开发,提升客户交易体验。同时,券商对市场波动风险保持警惕,中原证券计划加强大额授信管理和风控参数动态调整;中泰证券和国海证券强调“风险可控”原则,持续优化担保证券管理,确保业务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