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龙潭新苑小区近日因水费异常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业主倪先生公开的缴费记录显示,其家庭水费连续多个月稳定在49.93元,用水量均为整数,这种"机械重复"的计费模式让智能水表的可靠性受到广泛质疑。
记者梳理倪先生提供的2023年6月至2025年6月缴费单发现,不仅水费金额精确到分且多次重复,更出现不同季节用水量完全相同的情况。该小区采用智能水表系统,理论上应实时反映实际用水量,但自来水公司"间隔天数相近导致金额重复"的解释,无法合理解释跨季节用水量为何能保持整数一致性。更引发担忧的是,有业主目击技术人员使用专业设备连接水表数据传输器,这加剧了居民对后台参数可能被篡改的怀疑。
面对持续发酵的质疑,涉事自来水公司采取强硬态度,以"诬告已立案"回应公众关切,却拒绝开放核心计费系统供第三方核查。市场监管部门虽确认水表传输装置无法修改参数,但对后台收费系统是否存在人工干预保持缄默。这种"自证清白"的调查方式与业主提出的"基表仅传输数据,后台可改参数"的技术质疑形成鲜明冲突。计量专家指出,智能计费系统本应呈现动态波动数值,长期固定金额在统计学上几乎不可能出现。
该事件暴露出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中的深层次矛盾。当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缺乏透明度时,企业商业利益与公众知情权如何平衡成为焦点。涉事企业以"技术机密"为由拒绝数据公开,与消费者要求核查计费逻辑的诉求直接对立。目前国家信访平台已介入调查,但事件凸显出智能计量时代的监管困境——在算法黑箱与人工操作的模糊地带,亟需建立第三方审计机制和故障追溯体系。
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成立的专项调查组仍在核查中。这场围绕"49.93元水费"的争议,已从个体纠纷演变为检验公共服务数字化诚信的公共事件。公众期待监管机构能穿透技术壁垒,用完整数据链还原真相,而非简单采信企业单方面解释。毕竟当智能水表失去公信力,受损的不仅是水费计量准确性,更是社会治理的信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