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整合计划遭遇波折,亿华通(688339.SH/02402.HK)与旭阳氢能的股权收购交易近日宣告终止。这场筹划近半年的重大资产重组未能落地,反映出氢能行业当前面临的复杂挑战。
根据双方公告,亿华通原计划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中国旭阳集团(01907.HK)同时宣布,因交易双方在最终方案上未能达成共识,决定终止潜在出售及增资事项。亿华通在投资者说明会上重申,交易终止主要源于相关方对最终方案存在分歧。
行业分析师指出,此次收购失败的核心矛盾在于双方战略定位差异。旭阳集团依托化工主业布局绿氢,重点服务合成氨、甲醇等化工产品生产,形成产业协同效应。而作为国内"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虽近年加大绿氢投入,但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绿氢业务反哺交通领域的燃料电池系统研发。这种战略分歧导致双方在合作细节上难以协调。
财务压力成为另一关键阻碍。数据显示,旭阳氢能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60.8%,营收下降21%。若完成收购,亿华通不仅需要承担业绩补偿风险,后续绿氢项目建设还需持续投入。当前氢能项目普遍依赖政策补贴,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这对连续五年亏损、今年上半年再亏1.63亿元的亿华通而言,资金链承受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从产业格局看,两家企业分属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亿华通主营氢燃料电池系统,2024年以20.8%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燃料电池装机量首位,但今年已跌出行业前十。旭阳氢能则聚焦高纯氢生产、综合能源站运营及液氢储运技术研发,其母公司旭阳集团是全球最大独立焦炭生产商,同时也是中国第二大高纯氢供应商。
今年3月的框架协议显示,旭阳集团原计划以旭阳氢能股权换取亿华通A股股份(对价18.53元/股),并拟出资不超过5.5亿元认购新股。交易完成后,旭阳集团将成为亿华通控股股东。但随着收购终止,这场产业联姻未能实现,暴露出氢能企业在战略整合中的现实困境。
行业专家分析,氢能产业目前处于战略卡位期,企业面临两难选择:提前布局可能错失发展窗口,但持续投入又面临订单不足、成本难覆盖的挑战。旭阳集团2024年财报显示,其净利润同比下跌90%,主要受焦化及化工板块价差收窄影响。这种行业性困境,在亿华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0-2024年累计亏损超10.5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腰斩53.25%。
面对经营压力,亿华通在投资者说明会上宣布采取"紧缩发展"策略:缩减研发投入、优化组织架构、加强现金流管理、控制资本支出。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同步披露核心技术人员杨绍军离职,这位拥有半导体行业背景的工艺部经理自2016年加入后,主导了多项核心工艺研发。
尽管实施收缩战略,亿华通管理层仍强调这是阶段性调整,公司持续看好氢能产业长期前景。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推进及城市示范群政策落地,预计基础设施将逐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有望下降。目前,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已从公交领域扩展至环卫、物流、冷链运输等多领域。
对于未来战略,亿华通明确表示将继续聚焦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开发,以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及固定式发电为核心产品,同时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公司强调将与产业链上下游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氢能商业化进程,但未透露主业方向是否会发生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