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黄浦江畔,一所成立仅一年多的学院——上海创智学院,正以独特的“师生合伙人”模式,在人工智能领域掀起创新浪潮。这所被业界誉为“青年尖兵阵地”的机构,已汇聚来自31所顶尖高校、50余家头部企业的青年才俊,共同攻克人工智能前沿课题。
学院现拥有800余名学生,覆盖45个学科专业,平均年龄仅24岁;而由青年学者组成的全职导师团队,平均年龄也不过36岁。这种“年轻化”的师资结构,催生出独特的创新生态——导师与学生并肩编写代码、共同创业,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目前,学院已成功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近5亿元投资,其发布的创新成果更引发多个顶尖团队的关注。
在学院的实验场景中,一台模块化机器人正展示着惊人的适应能力。它通过自主重组改变形态,能够灵活抵达复杂或危险环境,完成特定任务。这种“变形”能力源于其先进的模块化设计,使机器人可根据任务需求调整结构,突破传统机械的固定形态限制。
另一台部署具身大模型的机器人,则展现了强大的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在实验中,它需从一堆杂物中精准找出目标物品。当研究人员突然挪开遮挡箱时,机器人能立即调整策略,复原箱子位置并继续执行任务,最终将玩偶递到指定位置。这种因果推理能力,使其在面对意外情况时仍能保持任务连续性。
更令人瞩目的是,学院研发的机器人“奶茶师”已具备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只需一句语音指令,名为“小智”的机器人便会启动决策系统,从拿起杯子到按压果汁,独立完成奶茶制作全流程。其背后依托大规模具身知识图谱与决策大模型,通过分解任务要点、规划动作顺序、优化操作细节,实现“举一反三”的泛化能力,可应对多种口味奶茶的制作需求。
这种创新活力,正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缩影。不久前落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来自73个国家的800家顶尖企业齐聚上海,展出3000余项最新成果,彰显产业迭代加速的趋势。而上海创智学院内,青年师生每日的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更印证了“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做改变世界的工作”这一标语的深刻内涵。
学院开放包容的氛围与人才聚集效应,成为上海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这种活力不仅推动着技术创新,更助力上海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朝着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