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四年,交银施罗德基金再次涉足ETF领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9月29日,证监会官网披露,交银施罗德已提交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ETF的申报材料,目前处于材料接收阶段,正等待监管部门批复。
与兴证全球基金首次布局ETF的策略类似,交银施罗德此次并未选择宽基指数,而是瞄准细分赛道,推出定制化的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ETF。该产品将港股与科技板块结合,试图在竞争激烈的ETF市场中寻找差异化突破口。
交银施罗德基金在主动管理领域长期占据优势,旗下涌现出王崇、何帅、杨浩等知名基金经理,被誉为“交银三剑客”。近年来,杨金金等新生代基金经理也崭露头角。尽管ETF市场持续扩容,但交银施罗德此前始终未大规模涉足,直到近期才打破这一局面。
今年以来,关于传统主动权益大厂是否应布局ETF的讨论日益增多。部分基金公司从最初的“无计划”转变为“正在研究”。兴证全球基金率先行动,6月采购估值系统,9月25日上报首只ETF——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目前同样处于待批状态。该公司还完成了ETF-FOF基金的首募,80%以上非现金资产配置于ETF,覆盖中证A500、境外资产、固收及黄金等领域,提前布局ETF生态。
交银施罗德此次重启ETF业务,与其2009年成立的交银180治理ETF、2011年成立的交银深证300价值ETF形成对比。这两只产品目前规模分别为2.27亿元和0.63亿元。尽管场内ETF规模有限,但公司场外指数产品布局积极,2024年以来新增5只指数基金,涵盖中证红利低波动100指数、中证A500指数等热门品种。
目前,主动权益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中,仅剩东方红资管和中欧基金未布局ETF。不过,中欧基金已在场外指数领域发力,未来是否跟进ETF市场成为新的关注点。
交银施罗德此次申报的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ETF,跟踪指数由其与中证指数公司联合定制,6月27日正式发布。该指数从内地与香港市场选取50只研发能力强、基本面良好、增长潜力高的科技企业,前五大权重行业为电子、机械设备、通信、电力设备和计算机,旨在反映两地科技板块的整体表现。尽管定制指数具有稀缺性,但费率可能相对较高。
面对5.56万亿元的ETF市场和被动化投资趋势,基金公司“下场”已成必然。然而,盈利难度较大,近半数存量ETF仍无法覆盖成本。因此,差异化选指成为关键,“人无我有”的策略在销售端仍具吸引力,这也是兴证全球和交银施罗德选择新策略指数和定制指数的主要原因。
在ETF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基金公司竞争激烈。业内人士认为,ETF总规模达千亿元才算“入局”,拥有百亿元级单品才算业务成熟。对于交银施罗德、兴证全球等新玩家而言,ETF征程才刚刚开始。
今年前9个月,ETF千亿级基金公司增至15家,汇添富、海富通、鹏华新晋榜单。头部公司中,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管理规模增幅超46%,易方达的追赶一度将差距缩小至400亿元左右。中信资管产品转至华夏基金后,后者规模拉开差距,但科创50ETF因收益率走高遭遇赎回,两家公司规模差距再度缩小。
广发基金和富国基金的排位之争也备受关注。2025年初,广发排名第7,富国排名第10,差距180多亿元。9个月后,广发升至第6,富国上升至第7,差距缩小至不足40亿元。富国凭借政金债ETF和港股通互联网ETF吸金,追赶势头明显。
债券ETF的持续扩容助力海富通跻身千亿阵营,仅凭债券ETF规模便稳居头部。ETF市场的竞争,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