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启动“811汇改”以来,中国外汇市场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改革不仅重塑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推动了中国经济与全球金融体系的深度融合。十年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汇率弹性大幅增强,双向波动特征日益明显,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溯汇率改革历程,1994年中国首次实现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21汇改”进一步突破,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市场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稳定市场预期,人民币曾短暂“软盯住”美元,汇率波动幅度受限。直至2010年,人民银行重启“721汇改”核心框架,并逐步扩大汇率波动区间至±2%,为后续改革铺平道路。
2015年,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迫使汇率机制面临全面调整。当时,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增速放缓,资本外流压力隐现,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导致中间价与市场价出现明显偏离。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需疲弱削弱出口竞争力,而僵化的汇率机制难以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更为关键的是,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进入冲刺阶段,但外汇储备干预引发的透明度质疑成为国际化障碍。
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推出里程碑式改革:做市商每日开盘前需参考上日收盘价、外汇供求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提供中间价报价。同年12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引导市场从一篮子货币视角观察汇率。2016年2月,“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中间价形成机制正式确立,定价透明度大幅提升。2017年5月,逆周期因子引入报价模型,有效对冲市场顺周期波动。至2020年10月,逆周期因子逐步淡出,市场化定价机制最终成型。
改革成效迅速显现。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双向波动成为常态。2005年至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基本呈单边升值趋势,而“811汇改”后,汇率波动更趋复杂,市场价与中间价偏离度大幅降低。市场主体行为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顺周期思维”转向理性对冲。2016年银行对客衍生品交易量仅5400亿美元,到2024年已增长近3倍至1.59万亿美元,衍生品占比从15.7%跃升至31.7%,显示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的质的飞跃。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此加速。2016年四季度,人民币成功纳入SDR货币篮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此后,其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从不足2%攀升至4.7%的历史高位,一度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人民币市场份额达7.38%,仅次于美元;外汇储备规模从900亿美元增至3373亿美元峰值,目前稳定在2500亿美元左右,占比超2%。
国际收支结构更趋平衡。“811汇改”前,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例一度高达9.9%,远超国际警戒线,2015年后回落至2.7%,目前稳定在2%左右。资本项目方面,改革初期非储备金融账户出现大幅逆差,2015年和2016年逆差均超6000亿美元。但随着市场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逆差的格局形成动态平衡,自动稳定器效应逐步显现。
民间部门货币错配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改革前,受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影响,企业普遍采取“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策略,2015年二季度对外净负债近2.4万亿美元,占GDP的21.9%。改革后,市场主体主动偿还外债、增加外币资产配置,货币错配大幅改善。至2025年一季度,民间部门国际投资头寸首次转为净资产785亿美元,占GDP的0.4%,剔除银行部门后对外净负债占比从13.8%降至0.6%,显示资产负债表更趋健康。
当前,随着人民币利率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民间部门策略转向“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但这一调整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与过去被动错配有本质区别。十年改革证明,市场化是中国外汇市场发展的核心逻辑。随着交易主体扩容、产品丰富、限制放宽,一个更具深度和韧性的外汇市场正在形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