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张一鸣携手俞勇,16至18岁“潜力股”或成AI人才新力量

时间:2025-10-12 06:40:40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近日现身上海,出席徐汇知春创新中心开业活动。自其将工作重心转移至新加坡后,此次公开露面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与过往商业活动不同,张一鸣此次以捐赠人身份亮相,与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创始人俞勇教授共同宣布一项筹备九年的教育创新计划。

该创新中心聚焦16至18岁在数学、物理、计算机及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潜力的青少年,每年仅招收30人,培养周期长达五年。这种"小而精"的选拔模式,与中科大少年班形成鲜明对比又存在共性。中科大少年班自1978年创办以来,已培养出包括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在内的多位AI领域领军人物,被日本媒体誉为"中国AI人才摇篮"。

创新中心的核心培养机制包含三大特色:跨学科基础课程、个性化发展路径和早期科研实践。学生入学前两年将接受宽口径通识教育,建立数理基础与学科联系;培养过程中实行"一生一方案",支持学生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细分领域深入探索;大二学生即可进入国家级实验室参与前沿课题研究。这种模式与中科大少年班"智能计算英才班"等交叉学科项目形成呼应。

当前AI人才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据《财富》杂志统计,全球具备AI技术突破能力的顶尖专家不足千人,主要集中于OpenAI、谷歌等科技巨头。红杉资本合伙人大卫·卡恩指出,AI发展重心已从算力竞争转向人才优势。在中国市场,训练前沿大模型的成本高达数千万美元,其中顶尖研究员的人力成本与硬件支出持平,导致企业不得不提前布局人才储备。

阿里巴巴9月向清华大学捐赠设立"无穹书院",阿里巴巴CEO吴泳铭亲自带队推进。这种趋势反映出科技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前置化布局。张一鸣在开业现场强调,创新中心不追求技术熟练度,而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实践精神和韧性的创新人才。他指出,传统教育体系培养的技术人员往往存在"高分低能"现象,难以应对AI领域的不确定性挑战。

俞勇教授对此深有共鸣。他2002年创办ACM班时发现,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硬性知识传授,忽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软实力培养。这些素质在ACM国际竞赛中至关重要,却长期被课堂教育忽略。创新中心将这种"补短板"理念推向极致,让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期直接接触AI前沿挑战。

与中科大少年班相比,知春创新中心更强调项目制学习和产业实践结合。除俞勇领衔外,中心还邀请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博士、美国独角兽企业Databricks早期员工康南茜担任导师。通过与字节跳动等企业的合作,学员将获得真实工业场景的研究课题和实习机会。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旨在避免传统教育"应试化"倾向。

该计划的筹备可追溯至2016年。当时今日头条处于快速扩张期,张一鸣注意到核心算法团队中多位优秀工程师来自上海交大ACM班。为探究人才培养密码,他专程拜访俞勇教授和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这次交流让他深刻认识到精准培养模式对技术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2024年初的教育创新研讨会上,张一鸣向俞勇提出共同创办创新机构的设想。这个想法部分源于他对美国欧林工学院的研究,该学院以"小而精"著称,每年仅招80名本科生,却凭借实践导向培养模式与麻省理工、斯坦福等顶尖学府比肩。得到俞勇肯定答复后,经过半年筹备,知春创新中心正式落地。

在全球AI竞赛加剧的背景下,虽然张一鸣刻意淡化企业色彩,但创新中心培养的人才流向仍引发行业联想。这种将人才争夺战前移至青少年阶段的布局,正在重塑中国AI领域的人才培养格局。杭州已从新学期开始在中小学全面推行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年不少于10课时,显示出教育体系对技术变革的快速响应。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