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英媒:欧美联合发力稀土领域,五年内也难追上中国技术脚步

时间:2025-10-21 06:00:53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当欧美国家还在为稀土供应链的断裂焦头烂额时,中国早已在稀土领域构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BBC近日刊文指出,欧美若想在稀土加工领域追平中国,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全球产业链格局的深刻洞察。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从智能手机到隐形战机,从新能源汽车到卫星导航,现代高精尖技术无一能脱离其支撑。全球稀土储量中,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并不匮乏,但真正将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唯有中国。这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攻坚:当西方国家因环保成本高、利润空间薄而放弃稀土加工时,中国科研人员却在提纯技术、设备升级、回收利用等领域持续突破,最终形成从开采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

这种优势并非天赐。以稀土提纯为例,其过程涉及数百道工序,需处理强腐蚀性原料,长期面临技术封锁与环保压力。中国通过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的联动,在材料改良、工艺优化等方面取得上千项专利,将成本压缩至国际水平的三分之一。如今,中国不仅掌握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更在高端磁材、催化材料等细分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美国的追赶之路充满坎坷。基础设施层面,其加工厂数量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环保标准与工艺流程亟待重建;技术层面,需绕过中国数百项核心专利重新研发;人才层面,相关专业人才断层严重,培养周期长达十年以上。更棘手的是国际协调难题——当美国试图联合盟友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时,各国在技术标准、利益分配上的分歧,让合作举步维艰。

中国近期对稀土技术出口实施的精准管控,进一步凸显战略主动权。与西方惯用的"长臂管辖"不同,中国的措施完全基于国际规则,通过许可证管理、技术审查等合规手段,在不影响正常贸易的前提下,对关键环节实施动态调控。这种"软约束"直接卡住欧美科研命脉——六代机所需的永磁材料、芯片制造依赖的抛光粉,均因中国出口管制而面临断供风险。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技术主权与产业规则的重塑。当中国从"卖资源"转向"卖方案",从原料供应商升级为技术标准制定者时,全球产业链的权力结构已悄然改变。欧美企业发现,即便拥有矿藏,没有中国的加工技术、设备与人才,仍难以摆脱"有矿无业"的困境。这种技术代差带来的战略优势,远非关税战或市场封锁所能撼动。

稀土之争,实为技术主导权的暗战。中国用数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产业安全不在于资源储备,而在于能否将资源转化为不可替代的技术能力。当全球产业竞争从资源争夺转向技术比拼时,这场静默的较量,已为未来国际格局写下新的注脚。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