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近日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务数据,强劲的增长表现再次引发市场关注。公告显示,公司第三季度整体收益同比增长245%至250%,其中海外市场表现尤为突出,美洲地区收益增长近13倍,欧洲地区增长超7倍,亚太市场(除中国外)增长170%至175%。国内市场同样保持稳健增长,整体收益同比增长185%至190%,线下渠道增长130%至135%,线上渠道增长300%至305%。
中金公司分析指出,泡泡玛特第三季度业绩超预期,主要得益于头部产品系列推新、欧美市场加速扩张以及产能端释放节奏加快。在国内市场,公司通过优化线下渠道、提升门店运营能力,同时加大线上放货力度并打击炒作行为,显著改善了消费者购买体验。海外市场方面,IP全球热度持续攀升,欧美市场成为主要增长引擎。
据统计,泡泡玛特第三季度在海外新开23家门店,其中美洲12家、欧洲6家、亚太5家,涵盖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纽约世贸中心等标志性地点。通过本土化运营、IP联名和名人效应等策略,公司成功提升了自有品牌价值,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业绩表现亮眼,但泡泡玛特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出现波动。10月21日公布三季度业绩后,公司股价当日下跌8.08%,次日再跌9.36%。与8月下旬市值突破4000亿港元的高点相比,截至10月23日收盘,市值已缩水至3121亿港元。对此,创始人王宁在7月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市值波动是市场投票的结果,公司更关注长期价值。
泡泡玛特的业绩爆发离不开THE MONSTERS系列(LABUBU)的火爆。该系列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形象为北欧森林精灵,以“丑萌”风格和尖牙笑容走红。2023年,THE MONSTERS系列收入仅3.68亿元,占比5.8%;2024年收入飙升至30.41亿元,占比23.3%,成为公司第一大IP。2025年上半年,该系列收入达48.14亿元,占比34.7%,继续领跑。
相比之下,泡泡玛特旗下其他IP如MOLLY、SKULLPANDA的表现稍显逊色。2023年,MOLLY和SKULLPANDA收入占比分别为16.2%和16.3%;2025年上半年,占比分别降至9.8%和8.8%。尽管这两个系列收入同比增速达73.5%和112.4%,但仍不及公司整体增速,凸显THE MONSTERS系列的拉动作用。
然而,泡泡玛特也面临产品价格波动的挑战。8月末推出的“心底密码系列”(迷你LABUBU)在二手市场热度仅维持一周,价格大幅回落。截至9月8日,单盒成交均价降至107元,整盒回落至1446元,溢价缩水超50%。旧款LABUBU如“前方高能系列”整端回收价从6月中旬的1380元降至9月的600至700元,隐藏款价格也从万元跌至840元。
尽管如此,泡泡玛特仍具备打造爆款的能力。10月推出的万圣节“WHY SO SERIOUS”系列盲盒开卖即售罄,大隐藏“月影假面”价格从159元涨至2289元,溢价13.4倍;小隐藏“泡泡糖”出价1569元,溢价9倍。公司还通过名人效应提升品牌影响力,10月13日苹果CEO库克现身THE MONSTERS 10周年巡展,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与艺术家龙家升陪同参观,龙家升更赠送库克定制LABUBU玩偶。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此前表示,公司目标不是让LABUBU成为一时爆红的流行符号,而是打造具备长期生命力的IP。对于公司发展,他强调需“居安思危”,热度越高意味着外界期待越高,风险也随之上升。作为中国消费品牌出海的典范,泡泡玛特已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未来能否持续推出爆款IP,保持海内外市场稳健发展,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