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近日发布公告称,其发行的500亿元可转债“浦发转债”已完成到期兑付,并正式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这只曾创下可转债发行规模纪录的金融工具,以99.67%的超高转股比例完成历史使命,不仅为浦发银行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更成为资本市场协同实体经济的典型案例。
作为当时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可转债项目,浦发转债于2019年11月15日登陆上交所,期限设定为6年,转股期自2020年5月4日开启。根据最新披露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7日,累计转股金额达498.37亿元,占发行总量的99.67%,仅余1.63亿元未转股部分由浦发银行完成兑付。这一转股效率远超市场预期,显示出投资者对浦发银行长期价值的认可。
此次转股对浦发银行的资本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公告显示,转股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相应增加,有效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为业务拓展和风险抵御能力提供坚实支撑。尽管短期内每股收益因股本扩大而有所摊薄,但中信建投证券分析指出,资本补充到位后对股息率的影响有限,反而为浦发银行在“五大赛道”及重点区域的信贷布局创造了战略空间。
市场普遍认为,浦发转债的成功转股得益于多方力量的协同推动。其中,战略投资者与主要股东的增持行动成为关键推手。今年6月以来,信达投资率先将其持有的1.18亿张可转债全部转股,随后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转股形式增持,截至9月29日已持有浦发银行3.44%的股份,并派驻董事参与公司治理。两大资产管理公司(AMC)的快速行动,为转股进程注入强心剂。
第二大股东中国移动的连续大规模转股更是将进程推向高潮。10月13日至24日期间,中国移动分三次将共计9000余万张可转债转为普通股,持股比例提升至18.18%。这种“阶梯式”增持策略,既避免了市场波动,又彰显了股东对浦发银行转型发展的坚定信心。国泰海通证券研报指出,新入战投与原大股东构成的“稳定器”,有效保障了转股计划的顺利实施。
业内人士分析,浦发转债的转股路径延续了“光大模式”的成功经验,但更强调市场化运作与股东协同。从战略投资者引入到主要股东集中转股,管理层通过精准的节奏把控,实现了资本补充与市场稳定的双重目标。这种运作模式不仅优化了浦发银行的资本结构,更为金融行业探索可转债转股机制提供了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