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金融”融合进程的加速,行业正从技术探索阶段转向价值创造阶段。市场关注的焦点已从“AI能实现哪些功能”转向“AI能带来多少实际效益”。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蚂蚁集团副总裁、蚂蚁数科AI业务总裁余滨接受专访时表示,AI技术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其角色正从成本中心向服务、营销和价值创造的核心转变。他强调,金融AI的升级不能沿用传统软件开发模式,而需要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通过大规模数据治理、知识工程和模型训练,推动内外部协作、研发迭代、用户体验和组织关系的全面变革,这才是真正的“AI原生”发展路径。
在AI应用元年的背景下,头部金融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存在显著差异。余滨指出,头部机构拥有充足的人才和资源储备,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如何在合适的业务场景中挖掘AI的更大价值,既要实现业务突破,也要推动科技创新,本质上是解决AI应用在深度和特定领域的落地问题。而中小金融机构的需求更为务实,主要聚焦于业务增长。随着净息差收窄、营收增速放缓和同质化竞争加剧,城商行等区域性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原有区域优势减弱,大型银行的挤压使其生存空间受限,因此对业务增长速度和健康度的诉求极为迫切。目前,蚂蚁数科合作的金融机构中,区域性银行占比达三分之二。
针对不同金融机构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余滨建议选择适合自身的AI演进路径。例如,预算有限的区域性银行可以先从场景应用入手,采用“按效果付费”模式,逐步加大投入;也有银行选择将手机App或小程序升级为AI手机银行,提升用户体验和活跃度,再分阶段叠加智能体应用;还有银行将AI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项工作组,打造全行知识库和数据集,依托蚂蚁数科金融推理大模型构建自主的“金融大脑”,推动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重塑和组织升级,这是目前最理想的模式。
针对中小金融机构对AI技术效果的顾虑,蚂蚁数科推出了“按效果付费”模式。余滨解释称,AI不仅是技术,更是科技与业务的结合体,必须为客户带来实际业务效果。如果仅将AI作为科技软件销售,却无法说明其业务价值,产品只完成了一半职能。蚂蚁数科的AI应用已从早期的智能客服、知识问答等单点场景,扩展至覆盖营销、风控、投顾、理赔等核心业务的全栈智能体系统。考虑到中小金融机构对首次投入的谨慎态度,“按效果付费”模式能减少其担忧,增强采用AI的决心。例如,蚂蚁数科助力某城商行打造的AI手机银行,降低了操作门槛,提升了老年客户满意度,业务转化率提高10%;另有城商行通过合作构建全栈AI能力,为未来十年的AI转型奠定基础。该模式并非强制,而是基于AI特性、客户需求和产品实力推出的可选商务模式。
在权责边界方面,余滨表示,“按效果付费”模式目前适用于营销类、效果导向明显的产品。合作中,双方会以具体业务结果为导向,若机构因AI应用获得收益,再基于约定的效果标准探讨费用结算,核心是围绕“实际业务成果”界定合作权责。
金融数据合规性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余滨介绍,蚂蚁数科通过“两阶段训练”策略平衡数据价值与合规要求。第一阶段,利用公开数据对模型进行预训练,奠定基础能力;第二阶段,针对金融机构的专属数据,通过特定部署方式,让机构在自身环境中对金融大模型进行再训练,避免数据跨主体流通的安全风险。在数据互通层面,严格遵循监管要求,仅针对非敏感数据的必要流通,借助隐私计算、可信数据空间等技术,保障数据不泄露的同时实现有效流转,为AI模型优化提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