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情绪经济浪潮涌动:“无用”消费如何重塑中国商业新生态

时间:2025-10-31 18:23:07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一杯印着励志短句的奶茶,价格是普通饮品的三倍;一个成本几十元的盲盒,隐藏款在二手市场溢价超二十倍;甚至有人花1分钱买下宣称能“长在脑子里”的“爱因斯坦的脑子”,月销量竟突破7万单。这些看似荒诞的消费现象,正揭示着一个规模已达万亿级的新兴市场——情绪经济。当物质需求逐渐饱和,曾被忽视的情绪价值正在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引擎,那些看似“无用”的商品和服务,正以惊人的溢价能力重塑商业逻辑。

情绪经济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80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将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2025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这一增长背后,是三重社会结构性变化的推动:物质丰裕带来的需求升级、社会压力催生的“情绪赤字”,以及代际更迭重塑的消费逻辑。当基础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消费者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当996工作制、职场内卷和社交疏离成为常态,焦虑和孤独成为集体症候,情绪消费便成为填补情感缺口的“代偿方案”。而2.6亿Z世代中,68%的IP消费用于情绪价值产品,他们将消费视为自我表达和精神自洽的载体。

在情绪经济的浪潮中,“无用之用”正创造着惊人的商业价值,形成了三大核心消费场景。实物消费领域,“治愈系无用物”成为年轻人的新宠。2024年,解压玩具销售额达25亿元,同比增长38.6%,其中“拒绝蕉绿”捏捏乐、“放青松”摆件等产品备受青睐;潮玩巨头泡泡玛特营收突破130.4亿元,同比暴涨106.9%,其LABUBU系列营收增速更是高达726.6%。这些商品物理功能有限,却因承载了“惊喜感”“身份认同”等情绪价值,成为消费新选择。

服务消费领域,“体验式情绪供给”蓬勃发展。付费自习室在一线城市一座难求,“解忧杂货铺”月流水达58万元,音乐节带动酒店预订量激增。2024-2025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预计突破6300亿元,本质上是消费者为“放松感”和“仪式感”买单;宠物经济更成为情绪陪伴的典型代表,2024年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宠物殡葬、高端洗护等情感服务增速领先。

数字消费领域,“虚拟情绪陪伴”异军突起。Soul平台数据显示,“AI陪伴”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12倍,“数字头像”发帖量激增440%;淘宝上“情感树洞”“失恋陪聊”等虚拟服务月销量超10万单,价格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这些完全脱离实体的服务,精准击中了年轻人“被理解”“被看见”的心理需求,即便存在“付费即陪伴”的功利性,仍挡不住消费热情。

情绪经济对消费市场的重构,已渗透到商业逻辑的每一个环节。在产品设计上,“功能+情绪”成为新公式:故宫文创通过历史情怀与审美体验的结合让文物变“网红”,杭州“西湖醋鱼”毛绒玩具因“过家家式”消费带来的解压体验而走红。在营销模式上,“故事共鸣”取代了“卖点灌输”,董宇辉的知识带货、国潮品牌的文化叙事,都是通过情感连接撬动消费决策。在业态创新上,情绪经济催生了情感设计师、数字疗愈师等新职业,也让传统商场通过二次元主题改造重获生机。

然而,这片万亿级蓝海并非毫无风险。情绪经济的“虚无属性”使其面临独特挑战:虚拟服务缺乏资质审核,无资质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可能造成二次伤害;部分商家借“情绪价值”炒作,存在虚假宣传、不退不换等消费陷阱;更有甚者打着陪伴旗号从事非法交易,触碰伦理与法律红线。专家指出,情绪经济的监管空白亟需填补,否则“安抚情绪”可能异化为“制造伤害”。

从本质上看,情绪经济的崛起并非消费主义的异化,而是商业文明向“人性关怀”的回归。那些被诟病为“无用”的消费,实则是人们为精神世界支付的合理成本。当泡泡玛特的盲盒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当AI陪伴缓解了独居者的孤独,当宠物殡葬为生命告别赋予仪式感,情绪消费正在填补现代社会的情感缝隙。这场变革中,企业需要精准捕捉细分人群的情绪痛点,在沉浸式体验与合规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监管部门需加快出台行业规范,厘清虚拟服务的合法边界;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性,避免将情绪满足异化为过度消费。情绪经济的本质不是操纵情绪,而是真诚地理解与满足人性需求。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