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的复杂棋局中,识人与用人始终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环。现实中,超过八成的企业主尚未真正领悟这门学问的精髓,往往陷入“以钱驭人”的简单思维,却忽视了人才与奴才的本质差异——前者追求价值实现,后者仅求生存依附。
试图通过利益或情感手段“调教”人才的企业主,虽不乏历史枭雄的成功案例,但最终难逃失败宿命。正如近代某位擅长权谋的领袖,虽能短暂收服军阀,却因骨子里的利己主义,终致溃败于孤岛。这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人才管理,必须超越短期操控,建立长效机制。
华为任正非的管理哲学提供了独特范本。其“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与常规的“以人为本”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务实态度体现在三大标准:员工需具备奋斗意愿、执行能力与成果产出。公司拒绝“为团结而团结”,明确将资源向能创造价值的群体倾斜,避免陷入平均主义的泥潭。
识别潜在奋斗者的核心指标,在于观察其是否“眼里有光”。这类人往往表现出不安现状的特质,即使行为看似激进,也透露出强烈的进取心。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便是典型:智能手机业务对标苹果,汽车领域争做第一,这种“求上得中”的野心,正是企业需要的能量源。
企业主的任务,是为这类“眼里有光”者提供舞台。他们不惧挑战,唯恐错失机会,当企业给予信任与回报时,往往能爆发出惊人能量。任正非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识别、激励人才的独特眼光——他深知,维持组织活力的关键,在于营造争先恐后的竞争氛围。
电视剧《高地》中两位老兵的终身较量,恰是这种文化的生动写照。任正非曾直言:“要形成争先恐后的风气,不怕被嘲笑为疯子。”这种精神投入的状态,远比表面和谐更重要。观察发现,眼神明亮者往往精气神充沛,现实成就也普遍优于目光黯淡者。
创业之路充满变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至关重要。那些坚信“我必成功”的奋斗者,才是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资产。当组织内充满这种信念时,竞争力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