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者在阿迪达斯门店选购羽绒服时发现,部分商品吊牌标注的生产商竟是国产羽绒服品牌“雪中飞”。这一发现迅速引发市场热议,也揭开了国际品牌与本土代工企业之间关系的深层变革。记者走访成都、上海等地多家运动品牌门店发现,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品牌的供应链布局中,中国代工企业的身影愈发密集,而消费者对品牌溢价的认知也正经历深刻转变。
在成都金融城的一家阿迪达斯门店,一款定价超800元的羽绒服吊牌显示,其填充物为鸭绒且绒子含量达80%。而同款参数的“雪中飞”官方旗舰店产品,售价仅为320元左右。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耐克门店,其服饰吊牌上频繁出现宁波申洲针织、裕美(汕头)制衣等国内龙头企业的名称。安德玛门店内,东南亚代工产品虽占主流,但中国代工企业的竞争力仍不容忽视。品牌专家庞瑞指出,运动与奢侈领域的品牌溢价普遍超过60%,其中秀场、明星代言、旗舰门店等“身份符号”占据大头,而实际产品成本占比有限。
消费者行为的转变是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动力。在服装行业工作多年的徐璐透露,高端品牌定价倍率可达10倍以上,中端品牌6-8倍,快时尚品牌3-5倍。但如今,消费者通过对比蓬松度、充绒量等参数,价差被瞬间放大。“以前信息不透明,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现在互联网让参数透明化,品牌必须回答‘多花的钱换来了什么’。”庞瑞分析道。唐健盛则进一步指出,技术溢价正在取代品牌溢价成为竞争关键,“当所有产品都做到90分时,能做到98分的企业或许可以价格翻倍,消费者也愿意接受”。
利润分配格局的改变同样显著。过去,品牌端占据产业链利润大头,代工企业仅能分得小部分。但如今,波司登、申洲国际等企业通过垂直一体化模式,将设计、生产、快反能力整合,逐渐掌握话语权。庞瑞观察到,波司登的贴牌业务7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不仅工艺与品控获得国际认可,更将服务大牌学到的管理经验反哺主品牌,形成“品牌+代工”双轮驱动。申洲国际则凭借运动类产品69%的占比,成为阿迪达斯柔性供应链的关键伙伴。
然而,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问题仍待解决。波司登前五大客户占贴牌收入90.4%,申洲国际前五大客户占比85.37%,这种结构暗藏风险。庞瑞提醒:“大客户流失会导致营收‘大失血’,要求降价会压缩利润,高度定制化后想转型也会非常困难。”他建议,企业需通过“分散”策略降低风险,让客户、品牌、渠道尽量多极化。
中国制造的角色跃升更为深远。唐健盛强调,全球最好的服饰产品多数已出现在中国,中国服饰代工产业从“跨国车间”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不仅具备生产能力,更拥有迭代能力与成本优势。“我经常告诉前来取经的跨国公司,必须做到本土开品、本土供应链、本土运营,否则一定缺乏竞争力。”他预测,全球消费领域的未来明星企业,很可能从中国供应链中诞生。
庞瑞将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总结为“三级跳”:从低端加工到高端制造,掌握精准充绒、环保工艺等技术;从被动接单到主动输出标准,波司登、申洲国际直接参与客户开发;从产能补充到供应链中枢,阿迪达斯95%的中国销量就地完成。他指出,下一步的竞争焦点在于,哪家企业能将工厂转化为数据、工艺和标准的综合体,掌握客户与供应链的“垂直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