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行业近日迎来一则重磅消息:星巴克中国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全面接管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运营。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最高60%的股权,星巴克则保留40%股份,并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向合资企业授权。
此次交易以约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为基础,博裕投资将通过控股权益获得相应收益。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一估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的控股权益价值、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股权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收取的品牌授权费用。
从运营模式来看,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发生了显著转变。过去作为100%的直接经营者,星巴克如今将部分角色转化为品牌授权方,通过更轻资产的方式继续参与市场。这种调整与博裕投资的介入密切相关——作为拥有中方背景的资本机构,博裕投资将在未来主导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发展方向。
财务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在2024财年实现营业收入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1.4%;2025财年则略有回暖,收入增至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尽管业绩有所回升,但面对中国消费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星巴克仍需寻找新的增长路径。
作为国内顶尖的私募机构,博裕投资在消费零售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其投资组合涵盖超过200家企业,包括网易云音乐、完美日记、药明康德等知名项目,同时也是蜜雪冰城、宁德时代的基石投资者。今年4月,博裕投资还完成了对北京SKP约42%-45%股权的收购,进一步彰显其在消费领域的布局力度。
博裕投资成立于2011年,由中国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与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联合创立。作为一家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专注于非公开市场的非标准化资产,业务范围涵盖私募股权、风险投资、房地产、物流仓储等多个领域。其投资策略聚焦科技创新、消费零售和医疗健康三大核心赛道。
对于星巴克而言,与博裕投资的合作或将在下沉市场开拓和运营策略上带来突破。哥伦比亚咖啡生产者协会驻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吴佳航认为,中国下沉市场需要本土化的运营团队,类似麦当劳在中国更名为“金拱门”后的策略调整。他指出,外资品牌通常受限于总部管控,在市场变化和创新节奏上往往滞后于本土品牌。
根据公告,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星巴克在中国现有的8000家门店。双方还制定了长远目标: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扩展至20000家。这一数字意味着现有门店数量将翻一倍以上,但如何在下沉市场实现这一目标,仍是待解的难题。
奢啡联合创始人、CFO彭超分析称,星巴克过去的自营模式在下沉市场面临速度慢、成本高的挑战,尤其在面对瑞幸等本土品牌的竞争时,决策和本土化创新显得不够敏捷。此次交易后,星巴克从“直接经营者”转变为“品牌授权方”,风险大幅降低,但也需要适应新的合作模式。
从8000家到20000家门店的扩张计划,要求星巴克深入三四线城市。然而,下沉市场的消费环境与一线城市截然不同,“第三空间”概念是否适用存疑。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和低价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迫使星巴克需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策略,例如一城一策的精细化布局或更激进的市场竞争手段。
洞察机构央视市场研究总经理虞坚指出,中国消费市场虽庞大但竞争复杂,本土品牌通过低价策略和快速扩张抢占份额。外资品牌尽管不断降价和推出新品,仍面临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流失的问题。寻求本土合作伙伴,反映了外资品牌在市场环境变化下的战略进化需求——通过合作加快下沉市场拓展,融入中国产业链以实现成本优化。
虞坚还提到,星巴克长期依赖经典款产品,对本土口味和需求的洞察不足,且全球化企业的创新决策链较长,这些因素制约了其市场响应能力。相比之下,本土品牌能够更快地针对市场变化进行创新,而外资品牌往往因总部管控耽误节奏。
彭超认为,博裕投资的优势恰好能弥补星巴克的短板。其投资领域横跨消费、物流、电商、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构建了从高端零售到下沉市场、从物流网络到数字化平台的完整经验体系。博裕投资倾向于长线投资,这与星巴克从8000家到20000家门店的长期目标高度契合。
不过,这种合作模式也面临挑战。彭超指出,作为私募基金,博裕投资可能追求中短期财务回报,通过成本控制和门店优化提升效率,但这或许会影响星巴克引以为豪的“第三空间”体验和“伙伴文化”。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策略调整并非个例。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市场业务的大部分股权出售给由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和凯雷投资集团组成的财团,中信系资本最终持有52%控股权,麦当劳保留20%股权并转变为品牌授权方。后来,麦当劳所持股份提升至48%。“金拱门”成立后,麦当劳在中国的开店速度显著加快,门店数量从当时的约2700家增至目前的超过7000家,目标到2028年突破10000家。
虞坚总结称,外资品牌与本土资本的“双向赋能”将成为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的增长动能。通过合作,外资品牌能够更有效地运营中国市场,而本土资本则能借助国际品牌的影响力拓展业务边界。这种模式或将成为未来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