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启幕之际,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总经理何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了企业连续八年参展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中国健康消费市场的战略布局与创新实践。从最初的产品展示到如今的技术交流与生态共建,进博会已成为拜耳深化中国市场联结的重要支点,而拜耳的转型轨迹也折射出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进化逻辑。
何勇将进博会的发展历程比作“种树”:首届展会如同播撒种子,参展主体以纯进口业务为主,行业处于探索阶段;而今这棵树已枝繁叶茂,功能从单一产品展示延伸至技术共创、跨行业协作与创业孵化。他特别指出,进博会的价值已突破地理边界,成为全球资源整合的枢纽——拜耳的参展角色从最初的“展示者”转变为“生态共建者”,通过链接研发伙伴、商业盟友甚至初创企业,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价值共创的跃迁。
在产品策略上,拜耳正经历从“全球输入”到“中国定制”的范式转变。针对中国消费者营养需求与生活习惯的深度洞察,企业推出了多款“进博宝宝”与全球首发产品:例如专为中国家庭设计的鱼油软胶囊采用小颗粒剂型,便于吞咽;液体钙产品则调整了钙磷比例,更符合亚洲人体质。这种转变背后,是拜耳将中国研发中心纳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布局——目前中国团队不仅承担本土化产品开发,更通过实时追踪全球研发动态,反向推动技术适配性优化,形成“中国需求定义全球标准”的新模式。
供应链的升级成为拜耳深耕中国的另一战略支点。随着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拜耳欧洲工厂至中国的物流周期缩短近40%,显著提升了供应链韧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全球化服务”转型:启东新供应中心被定位为亚太区域制造枢纽,采用模块化生产线设计,可快速切换产品规格,既满足中国市场对高品质健康产品的爆发式需求,又能辐射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这种“在中国,为世界”的布局,使拜耳得以将中国供应链效率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面对数字化浪潮,拜耳选择“基础能力先行”的策略。何勇坦言,AI在健康消费品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数据积累阶段,企业当前重点在于构建标准化数据体系——通过统一产品标签、规范消费者行为数据采集,为后续智能研发筛选、动态定价等场景奠定基础。这种“慢功夫”背后,是对技术落地质量的严苛要求:只有当数据颗粒度达到分子级精准,AI才能真正释放提升研发效率的潜力。
在合作模式创新方面,拜耳正开辟“非药线”增长极。通过与仙乐健康合作开发的儿童钙咀嚼片,凭借无糖配方与趣味造型,上市首年即占据细分市场30%份额;与克劳丽共同研发的二硫化硒洗发水,则针对中国消费者头皮敏感问题,调整活性成分释放曲线,实现温和去屑效果。这些案例揭示出跨国企业本土化的新路径:不再简单移植全球产品线,而是深度融合中国供应链效率与消费洞察,打造“在中国首发、向全球输出”的创新范式。
药线业务则聚焦价值链重构。面对严格的准入监管,拜耳将合作重点转向渠道优化与消费者教育:通过整合货架电商与即时零售平台数据,构建消费者需求预测模型,使重点城市配送时效缩短至2小时;针对银发群体,联合连锁药店推出“健康管家”服务,提供用药提醒与慢病管理支持。这些举措使拜耳在药线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进博会的“常驻嘉宾”到健康生态的“共建者”,拜耳的八年转型印证了中国市场从规模红利向价值红利的演进。当被问及长期承诺时,何勇强调:“中国不仅是销售市场,更是创新策源地。我们正在将全球研发预算的15%投向中国,这个比例未来还会提升。”这种战略定力,或许正是跨国企业穿越周期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