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与核心材料供应基地,中国在2024年实现锂离子电池产量1170GWh,占据全球76%的市场份额。进入2025年,产业扩张势头不减,1-7月产量同比增长68%,全球占比突破80%。在关键材料领域,正极、负极等核心环节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均超过90%,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动力电池领域持续领跑全球,2024年产量占比达70.3%。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稳居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两位,六家中国企业合计占据全球67.1%的市场份额。储能电池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产量同比增长64%,全球出货量前十企业中九家来自中国。消费类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在圆柱电池细分市场的份额提升至43.6%,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出口方面,锂离子电池连续多年占据中国电池出口主导地位。2024年出口额达611.2亿美元,2025年1-8月继续保持25.8%的同比增长。但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挑战,美国、欧盟加征关税迫使企业调整出海策略,东南亚地区成为产业布局新热点。多家头部企业已启动泰国、印尼等地的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国内研发+海外制造"的新模式。
行业快速发展同时面临结构性挑战。产能过剩导致毛利率下滑,部分环节产能利用率不足60%。同质化竞争引发知识产权纠纷增多,2025年上半年相关诉讼案件同比增长45%。安全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年内已有5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覆盖电池生产、运输、回收全链条。
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突破。低钴化、高镍化成为正极材料主流方向,镍含量90%以上的高镍产品占比提升至38%。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入冲刺阶段,国内企业聚焦硫化物电解质路线,预计2027年实现示范性装车应用。钠离子电池在低速电动车、储能电站等细分领域完成技术验证,成本较锂离子电池降低25%-30%。
市场驱动方面,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领域构成双重引擎。2025年1-7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储能市场呈现"发电侧+用户侧"双轮驱动,2024年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增长82%。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将达3800GWh,产业竞争焦点将转向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全球化布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