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自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以来,已经稳健运行了两年时间,在这段期间内,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就。与运行已久的国际空间站相比,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周期显著缩短,从首个舱段天和号核心舱于2021年4月29日发射升空到全面建成,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空间站已经实施了超过180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并成功实现了多个国际首次的科研成果。其中,一项尤为引人注目的实验是在太空中培养脊椎动物,这标志着中国在此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飞船发射升空时,搭载了一批特殊的乘客——4条斑马鱼。这些斑马鱼与4克金鱼藻一起,在中国空间站内构建了一个小型水生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为斑马鱼提供所需的氧气,而斑马鱼则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生存并繁殖。这一实验在空间站内持续了43天,期间斑马鱼成功繁殖并产下了鱼卵,为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除了太空“养鱼”的突破外,中国空间站还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实验。这项实验历经长时间的努力,设备和样品已经更换了三次。最终,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了符合工业应用严格要求的铌合金。这一突破可能对航空航天技术产生深远影响,因为稀有金属铌可能是推动航空航天业革命的关键。
铌合金的生产难度极大,需要在接近1600℃的环境下持续100个小时才能完成。然而,使用传统技术生产的铌合金性能一般,常温下很脆,无法满足制造发动机的要求。中国的科学家通过新的快速冷却方法,不仅提高了生产速度,还使得铌合金的强度提高了三倍多,满足了发动机装配线的要求。这一成果有望在未来推动军事和高端制造业的飞跃式发展。
神舟十九号飞船已经在轨飞行了两个半月的时间,预计将在今年4月底或5月初返回地球。在剩余的时间里,航天员们将继续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出舱活动。在之前的出舱活动中,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成功完成了长达九小时的任务,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纪录,还打破了美国宇航员保持了20多年的世界最长太空行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