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爱因斯坦24页博士论文被拒,加一句什么话竟让导师通过?

时间:2025-02-25 08:10:33来源:大可数学人生工作室编辑:快讯团队

在1905年的瑞士伯尔尼,一位在专利局任职的普通职员,提交了他的博士论文。然而,这篇论文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波折。这位职员,便是日后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的论文,因为“太短了”这一简单理由,被导师克莱纳退回。

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仅有24页,相比之下,今天的本科生论文往往篇幅更长。面对导师的要求,爱因斯坦的回应既简洁又富有深意。他在论文中简单添加了一句话,便再次提交,而这次,论文顺利通过了审核。这一情节,若放在今日学术界,无疑会引发诸多讨论与惊叹。

论文题为《分子尺寸的新确定》,爱因斯坦在文中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数学方法,旨在通过液体的粘度来推算分子的半径,并给出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一个估算值。然而,受限于当时的实验数据,爱因斯坦的计算结果与今天的标准值存在较大偏差。尽管如此,这篇论文却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在论文发表后的几年里,它几乎无人问津。爱因斯坦本人也忙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包括光电效应、狭义相对论和布朗运动等,这些成果后来都成为了物理学的基石。而他的博士论文,则像一颗被埋没的珍珠,静静地躺在学术的角落。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1909年,法国物理学家让·佩兰通过实验得到了一个新的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一数值与爱因斯坦论文中的计算结果大相径庭。佩兰在仔细研究爱因斯坦的论文后,发现其数学推导并无错误,只是实验数据不够精确。于是,他利用更准确的数据重新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更接近今天标准值的阿伏伽德罗常数。

这一发现,让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重新回到了学术界的视野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篇论文的价值,并发现其提供了一种计算分子尺寸的通用方法,对后来的实验物理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篇论文的引用次数逐渐增多,甚至超过了爱因斯坦的其他重要成果。

爱因斯坦的经验告诉我们,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往往不是即时的。许多研究成果在发表初期可能并不被看好,但时间会证明其价值。同时,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即使是天才如爱因斯坦,也会犯错并需要不断试错。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验是相互成就的,没有实验的支持,理论就难以立足;没有理论的指导,实验也会失去方向。

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虽然最初被导师嫌弃“太短了”,但最终却成为了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一历程,不仅彰显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不易,更启示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每一步探索都是宝贵的。或许,今天的你正在撰写一篇看似不起眼的论文,但谁又能预料到,它未来是否会成为某个领域的顶流呢?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