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京东七鲜“重生”:从买菜到全品类,即时零售战略大考

时间:2025-03-22 16:52:52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在零售行业的风起云涌中,京东APP首页的一次微妙变化悄然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近日,“京东买菜”入口正式更名为“京东七鲜”,这一更名背后,是京东即时零售战略的一次深刻转型,历经两年的业务整合与模式探索,终于迎来了关键时刻。

京东七鲜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生鲜零售领域的一段曲折历程。自2017年诞生以来,七鲜曾以“店仓一体”模式对标盒马鲜生,然而,重资产的运营模式却使其陷入困境。至2024年底,七鲜门店数量仅为70余家,远不及盒马鲜生的六分之一。这段历程,宛如武侠小说中的高手对决,京东七鲜执着于重剑无锋,却在盒马鲜生的轻灵攻势下败退。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京东在北京望京地区推出了纯前置仓模式,以“30分钟达”的服务直击美团闪购的核心市场。这一“凌波微步”般的策略初期效果显著,但随后便遭遇了流量成本高企的难题,订单密度不足导致履约效率难以提升。面对这一困境,京东于2024年10月将买菜业务与七鲜合并,开启了“店仓融合”的新实验。

此次更名,标志着京东对即时零售模式的重新定位。京东放弃了单纯模仿盒马的“店仓一体”或美团买菜的纯前置仓模式,转而寻求“门店+前置仓”的混合模式。这一策略,犹如张三丰融合少林武当所创的太极拳,旨在通过七鲜品牌整合流量与供应链,实现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动态平衡。

七鲜与盒马的竞争,堪称生鲜零售领域的巅峰对决。双方均以“生鲜+即时配送”起家,但战略选择上却大相径庭。盒马鲜生凭借灵活的门店布局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扩张,至2025年3月,门店数量已接近430家,覆盖超过30个主要城市。相比之下,七鲜则固守京津大湾区,门店数量严重不足,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盒马的制胜秘诀在于将门店打造成流量入口与品牌展厅,而七鲜早期则过度追求坪效,牺牲了场景体验。这一策略导致七鲜门店沦为线上订单处理中心,如同空有九阳神功却不懂运用的张无忌。京东买菜的介入,实际上是对盒马模式的一种妥协与修正,通过“1店+N仓”的混合模型,将门店作为区域调度中心,前置仓作为触角延伸,既保留了体验价值,又突破了3公里配送半径的限制。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京东买菜前置仓在初期的高额补贴下,订单量虽有提升,但获客成本高昂,骑手抱怨连连。面对这一困境,京东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即时零售战略。2024年国庆期间,北京十里河的居民发现,原本由前置仓配送的订单突然改由七鲜门店发货,这一变化标志着京东七鲜“1+N”模式的正式落地。

在“1+N”模式下,门店变成了“中央厨房+调度中心”,不仅提升了配送效率,还降低了生鲜损耗率。通过与京东超市的协同采购和联合营销,七鲜在供应链和营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在2025年春节期间,七鲜推出的“击穿价”活动刷爆了朋友圈,鸡蛋比菜市场便宜10%,三文鱼比盒马便宜15%,这一自杀式定价背后,是京东超市和七鲜的联合采购策略。

然而,京东七鲜的转型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重资产模式需要持续输血,2024年七鲜的亏损额仍高达23亿;另一方面,美团和盒马等竞争对手也在不断创新和扩张。美团的3万闪电仓覆盖全国2800个县区,但加盟制的隐患逐渐暴露;盒马则面临扩张速度的挑战,高端路线的天花板日益显现。

在这个即时零售的江湖里,没有谁能轻易胜出。京东七鲜的转型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我的超越。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灵活的京东七鲜,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屹立不倒。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