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科技界被一则重磅消息震撼:谷歌宣布以全现金方式,斥资32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12.6亿元)收购以色列网络安全巨头Wiz。这一交易不仅刷新了谷歌历史上的最高收购纪录,也深刻影响了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安全格局。
此次收购凸显了全球范围内对网络安全前所未有的重视。据《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分析报告2024年》显示,从2019年至2024年,全球网络安全支出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预计2024年将达到2149.5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在细分领域,安全服务、基础设施保护和网络安全设备占据支出的前三位,其中安全服务占比最高,预计将达到41.9%。
Wiz公司的背景与实力令人瞩目。其创始人Assaf Rappaport及三位联合创始人Amy Luttwak、Roy Reznik和Yinon Costic,均出身于以色列国防军的8200情报部队,这支部队以孵化顶尖科技人才著称。他们曾共同创立云安全公司Adallom,因发现微软Office 365的关键漏洞而声名鹊起,后被微软以3.2亿美元收购。在微软期间,他们推动Azure云安全业务营收突破15亿美元,服务超过4万家企业。
2020年,这支“老兵”团队再次携手,在纽约创立Wiz,瞄准云计算浪潮下的安全蓝海。Wiz凭借独创的“无代理”云安全架构,通过API扫描云端工作负载,实现风险可视化,解决了传统方案拖慢系统速度的痛点。短短几年间,Wiz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迅速增长,从成立18个月的1亿美元,到9个月后的翻倍至2亿美元,再到2023年的3.5亿美元,其客户包括摩根士丹利、宝马、LVMH等巨头。
Wiz的崛起吸引了众多顶级风投的青睐。红杉、Index、光速创投等累计投入19亿美元,使其估值从20亿美元飙升至120亿美元。然而,在谷歌提出收购之前,Wiz曾拒绝了谷歌230亿美元的报价。据业内人士透露,Wiz拒绝的原因包括对反垄断诉讼的担忧和部分投资者的不看好,以及两家公司未能就Wiz是保留为独立部门还是整合到谷歌云达成一致。
那么,谷歌为何如此执着于收购Wiz呢?首先,从战略价值来看,人工智能的兴起带来了新的风险,多云和混合云成为常态,企业迫切需要能够跨多个云平台的解决方案。Wiz正好满足这一需求,能够从AWS、Azure、Cloud等多个云环境中获取数据,提供全面的风险分析和修复建议。其次,Wiz的技术壁垒和创新能力也是谷歌看重的。在云安全领域,Wiz的技术路线具有颠覆性,没有直接竞争对手。
在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同样波涛汹涌。根据《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分析报告2024年》的数据,华北、华东、华南地区是网络安全市场份额的主要分布区域。政府部门对网络安全项目的需求较大,能源、企业、金融、电信等领域紧随其后。近年来,国内网络安全企业的并购动作频繁,反映出技术升级与战略竞合的趋势。
例如,亚信安全以3亿元控股云安全厂商安全狗,双方在云安全方面的产品、技术和市场布局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三未信安则通过并购江南天安,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云密码安全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些并购事件不仅重塑了国内云安全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标志着本土企业正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体系化能力构建。
与谷歌收购Wiz相比,国内企业的并购逻辑同样围绕技术整合与市场扩张展开,但呈现显著本土特征。交易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方向更聚焦细分领域,市场定位以服务本土化需求为主。然而,随着数据安全法规的强化及AI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本土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加速技术迭代的趋势已愈发明显。
谷歌收购Wiz的背后,不仅是一场商业布局,更是对AI时代安全话语权的争夺。谷歌云CEO托马斯·库里安表示,整合Wiz将重新定义云安全设计范式。对于谷歌而言,这一举措既补强了多云战略短板,也在AI军备竞赛中筑牢了护城河。Wiz的抉择也暗藏玄机,在美股IPO窗口收紧的情况下,谷歌承诺保留其独立运营权并支付超30亿美元分手费,最终将这支独角兽团队收归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