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又一年财报季的来临,人工智能(AI)无疑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竞相提及的核心话题。在腾讯与阿里巴巴的财报电话会上,两家公司的AI业务成为了外界瞩目的焦点,这不仅是对两家中国互联网巨头业绩的审视,更是洞察中国AI产业发展态势的重要窗口。
腾讯,这个拥有庞大社交用户群体的流量巨头,与从电商起家转型为科技企业的阿里巴巴,尽管基因与主营业务迥异,但它们的财报数据均显示出AI已从遥不可及的“未来愿景”转变为推动业绩增长的强大引擎。
深入剖析两者的AI战略布局,阿里巴巴倾向于押注基础设施,以云为基石,通过开源策略降低行业门槛,加速产业智能化进程。而腾讯则侧重于应用层面,借助社交、游戏等高流量场景迅速验证AI价值,追求用户体验的直观提升。
AI的红利期已然到来,两家公司的核心管理者在多个场合均强调了AI与现有业务融合的必然性。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表示,公司将聚焦“电商、云+AI”两大核心战略方向,致力于将AI融入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未来三到五年内,所有业务都将以AI为驱动力。
腾讯则提出了“AI in All”战略,将AI能力融入微信、QQ、腾讯会议等全线产品。管理层在财报电话会上明确表示,只要业务团队能够证明AI赋能的价值,公司将不设算力和人力上限。
无论是“AI驱动”还是“AI赋能”,两家公司在AI领域的投入已开始切实提升业绩。在阿里财报电话会上,分析师的提问中有两项涉及AI,分别是AI模型对云业务的影响以及AI技术对淘天电商市场份额及商业化率的影响。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18%,创下三年来的最快增速,AI相关产品的收入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而淘天电商则重点关注AI在提升用户体验、搜索推荐广告体系重构等方面的作用。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指出,AI能力已对效果广告与长青游戏等业务产生实质性贡献,并加大了对元宝应用及微信内AI等新机遇的投入。腾讯的原生AI产品元宝通过高频迭代和双模驱动实现了用户显著增长,在下载量和月活跃用户数方面均名列前茅。
腾讯的核心产品如微信、QQ等通过AI技术升级获得了全新能力与增长空间。在微信生态中,搜索场景引入了AI搜索新体验,公众号和小程序工具融入了AI能力,视频号则通过算法优化提升了用户参与度。
尽管顶层战略看似相似,但两家公司的思考逻辑截然不同,在具体业务上更是呈现出明显的路径差异。对阿里而言,AI是突破入口限制、增加用户的关键;而对腾讯来说,AI则是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商业化效率的核心逻辑。
阿里的战略框架包括底层基建、模型生态和场景渗透三大核心。在底层基建方面,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转向AI计算,阿里云收入得以回升。在模型生态方面,阿里已开源200余个模型,成为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在场景渗透方面,AI正逐步从内部系统向用户侧延伸。
与阿里不同,腾讯的GPU资源主要用于内部业务改造。腾讯管理层表示,公司将高端芯片优先用于提升用户端产品的体验,如微信生态内AI与搜索的结合以及游戏领域的AI技术应用。
重金押注AI已成为大厂趋势。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最大规模投资纪录。腾讯的资本开支持续猛增,2025年第一季度资本开支同比增长91%。
然而,随着技术红利逐渐释放,两家公司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将AI转化为可持续的利润。阿里尽管AI相关收入增长迅猛,但开源模型尚未形成稳定盈利模式;腾讯元宝则依靠烧钱和微信导流实现用户下载量飙升,但商业化能力有限。
阿里的AI战略还面临市场营销投入不足和组织协同上的考验。通义千问在认知和市场份额上掉队,市场营销投入近乎垫底。同时,通义团队与夸克、钉钉的AI产品线存在竞争,易出现重复建设现象。
中国互联网巨头的AI故事已步入商业化阶段。大厂们比拼的不再是研发投入数字或技术实力,而是能否将技术领先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