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盟向中国发出了一项紧急呼吁,要求在30天内恢复对欧盟的稀土供应。这一带有强烈紧迫感的请求,迅速加剧了本已紧张的国际经贸氛围。
然而,中国对此反应冷静,并在次日亮出了一张更为坚决的“底牌”,使得欧盟一时陷入沉默。那么,这张底牌究竟是什么呢?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它在电子、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石。对于欧盟而言,稀土更是工业发展的命脉。
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欧盟对稀土的需求急剧增长。然而,欧盟自身稀土储量有限,且严重依赖外部供应,特别是中国。中国在稀土资源和加工技术方面均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自中美贸易争端以来,中国对稀土出口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管控,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出口。这令欧盟深感焦虑,尤其是德国等国的车企,稀土短缺将直接影响其生产。因此,欧盟迫切希望中国能够恢复稀土供应。
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在近期的发言中,明确表达了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担忧,并强调磁铁短缺已对欧洲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他甚至为中国设定了期限,要求中国在下个月内解决对欧盟的稀土磁铁出口问题。
然而,欧盟的这种急切诉求背后,却隐藏着对中国的不友善态度。欧盟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始终摇摆不定,甚至在某些时候与美国一同针对中国。例如,欧盟最近制裁了两家中国小型银行,理由是与俄罗斯有业务往来,还对中国芯片和医疗器械采购等方面进行了限制。
在G7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更是公开批评中国,将中国经济渲染成“威胁”,并试图通过展示稀土磁铁来夸大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影响。然而,这种言行不仅缺乏事实依据,还严重破坏了中欧之间的正常经贸关系。
面对欧盟的挑衅和无理要求,中国始终保持冷静和淡定。因为中国手中掌握着一张至关重要的“底牌”——稀土技术保护。近日,中国要求国内稀土行业公司提交掌握稀土专业技术的员工名单,以保护稀土技术不被泄露。
这一举措不仅遏制了西方国家通过收买人员获取稀土技术的企图,还为中国稀土产业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对于欧盟而言,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因为欧盟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中国的稀土技术,以实现稀土产业的独立自主。
尽管中国对稀土出口进行了严格管控,但并非一概而论。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已经批准了一些欧洲企业的合规出口申请。然而,一些欧洲人却仍不满足,希望获得“永久绿色通行证”,甚至将自己打扮成“受害人”。
中国的此次行动给欧盟敲响了警钟。若欧盟继续盲目跟随美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必将自食恶果。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往来,但对于那些试图通过威胁、讹诈等手段侵犯中国利益的行为,中国也绝不手软。
欧盟若想摆脱当前的困境,唯有摒弃错误的对华政策,以平等、尊重、合作的态度与中国重新展开对话,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