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贸圈热议的话题聚焦于一条引人注目的汇率曲线——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成功跃升至1.17以上,刷新了近三年的高位记录。在这场汇率波动的大潮中,润楚外贸公司的小夏业务员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一个月前决定将欧洲订单的结算货币改为欧元。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仅凭汇率的微妙变化,其订单的利润率就额外跃升了5个百分点,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汇率市场的现状揭示了欧元正展现出强劲的势头,而美元则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具体来看,截至6月底,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已经突破了1.17的重要关口,达到了自202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年内涨幅更是超过了10%。这一变化背后,美联储年内降息预期的升温以及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成为了美元疲软的关键因素。市场机构如瑞银、汇丰等纷纷预测,欧元有望在年底前进一步升值至1.20。这意味着,采用欧元结算的订单,在同等金额下,人民币收入将有望增加2.2%至2.5%。
欧元结算为何成为了外贸人眼中的“送钱”良机?核心在于汇率的升值效应。当欧元升值时,同样一笔欧元货款的兑换将带来更多的人民币收入。以100万欧元订单为例,若欧元汇率从1.17升至1.20,人民币收入将增加约21万元。外贸企业要想抓住这一机遇,关键在于三步走策略:一是谈新单时优先争取欧元结算,并在报价中明确注明“EUR计价”;二是与现有美元订单客户协商,争取将结算货币转为欧元,必要时可适当让利以促成转换;三是对于大额订单,利用“封顶+保底”期权等金融工具锁定利润,防范汇率反转带来的风险。
然而,尽管欧元结算看似利润丰厚,但外贸企业仍需警惕潜在的回落风险。虽然机构普遍看好欧元长期升值趋势,但短期内仍存在回调的可能性。因此,盲目追高汇率可能会适得其反,吞噬来之不易的利润。为此,外贸企业需采取三大风控手段:一是密切关注7月9日的关税节点,若特朗普对欧盟加征关税落地,欧元汇率可能会急剧下跌至1.10左右,企业需提前制定应对预案;二是避免“裸敞口”风险,即避免因欧元短期涨幅过快而在单日跌幅超过1%时面临回调压力;三是通过成本对冲策略降低汇率风险,如企业需支付美元原材料货款时,可保留部分美元收入以自然对冲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在当前美元疲软、欧元势头强劲的背景下,外贸企业采用欧元结算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抓住汇率波动的机遇增加利润,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然而,企业在享受汇率红利的同时,也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和风控手段,确保欧洲订单的利润不再被汇率波动所侵蚀,而是成为企业财报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