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募股权领域,一场围绕“壳资源”的地下交易正在悄然进行。尽管监管机构多次重申严禁私募“壳交易”,但这一灰色市场在过去十年间从未真正消失,反而逐渐发展出一条隐秘而完整的产业链。
近期,多位私募“卖壳”中介活跃于市场,他们热切地向潜在买家推销手中的私募证券股权。一家中介表示,他们手中的牌照“干净利落”,仅有一个股东,且无任何违规记录,因此备受追捧。下午已有买家和出手方约定进行视频面谈,催促有意向的买家尽快行动。据中介透露,包括中介费在内,整个交易的总价为95万元。
私募壳转让并非新鲜事物,自2016年私募备案门槛提高以来,这一业务便应运而生。尽管期间随着私募备案政策和股市行情的波动,业务热度有所起伏,但始终未曾彻底平息。目前,多家中介机构仍在积极从事私募“壳交易”,报价普遍在60万至90万元之间。
一位广东的中介透露,他手头上有两个私募证券壳资源。其中一个注册在深圳,售价相对较低,仅为70万元,但缺点是最近一次备案产品已是2018年,且员工工资已停发,若要备案新产品,需补齐工资记录。另一个则位于广东某地,资质更为优质,最后一次发行产品是在2023年,且今年5月底仍有1000万元的存续资金,不过这块牌照的售价也相对较高,为95万元。
在私募壳倒卖市场中,“干净”是一块牌照的基本条件,即无任何违规记录。中介机构会事先聘请律所进行尽职调查,确认私募标的的财务、债务等情况无异常。据多位中介介绍,注册地在一线城市、公司干净、存续资金额大、新备案过产品、有员工社保记录的壳资源最为抢手,但最高售价也不超过100万元,与四五年前相比,价格已明显下降。
然而,谈妥壳价格只是交易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为复杂的流程。一般来说,易主卖壳的流程包括尽职调查、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代持协议、原股东及从业人员协助发产品、满足转让规模要求后逐步转让变更等。这一系列流程在中介处已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模板,买家支付10万元或购买牌照费用的10%后,中介便可提供一站式服务。
以代持为例,由于协会要求私募机构必须设置实控人、法人、风控等职位,且私募新规对高层任职要求较高,如法人需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等,而买壳主体通常不具备这类人员,因此在壳交易市场中,实控人、法人、风控免费代持半年已成为行业基本操作。之后,主要人员将开始收费,法人代持费用大约在每月1.3万至1.5万元之间,投资总监为3万元/月,合规风控为8000元/月。
在牌照交易过程中,中介多采用前置收费模式,即一旦开始尽职调查便收取费用,且后续无论交易成功与否均不退还。一位中介提供了详细的交付流程,包括签署尽调协议并支付10%费用开始尽调、尽调无误后签署股转协议并付款20%开始发产品、首支产品发行成功后付款20%开始变更工商小股东、小股东完成工商变更后付款40%、未变更的股权签署股权代持协议并移交部分资料、股权转让协议签署届满1年后支付剩余尾款等。
尽管监管严令禁止私募壳买卖,但这一现象却屡禁不止。律师肖铭用“虚假的繁荣”来形容私募新规后的壳市场。他表示,尽管私募新规后监管收紧了准入门槛,催生了一批壳交易需求,但由于买壳变更实控人的难度不亚于新登记,且产品备案审核变严格导致很多“壳”无法发产品,因此实际上这是一个虚假繁荣的市场,买卖双方需求无法有效对接。
除了倒卖私募股权外,这些中介还涉足辅导新私募备案等业务,辅导费用大约在10万元左右。一家名为中海企航(北京)的中介机构甚至展示了其不仅从事私募(证券、股权)牌照转让业务,还涉足小额贷、典当行牌照转让等其他灰色业务,甚至还能为私募消除异常记录。
随着私募新规的实施和监管力度的加强,私募壳交易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去通过收购已有登记、曾发过产品的“存量壳”来快速进入市场的捷径如今已布满陷阱。中介手中的壳资源大多无法发新产品,而买壳后的重大变更和私募产品备案更是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因此,有私募人士直言当心壳子买来成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