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领域,人工智能(AI)的应用虽已初具规模,但多数商家仍局限于基础层面的操作,如图文内容的自动生成及数据洞察等。复杂产业链的全方位适配,尚需时日来逐步推进。尽管像1688这样的平台正通过产品迭代降低使用门槛,中小企业对于AI技术的迫切需求,更多地聚焦于降本增效。
行业内一个普遍共识是,AI工具需进一步融入具体场景并实现个性化,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然而,在此转型之前,电商平台和商家共同的重心,依然是争夺用户与市场。
以泉州市蒂万坦斯贸易有限公司为例,总经理刘世奇毕业仅四年,便借助AI的力量,将拖鞋生意的年收入推高至4000万元。他成功在海外C端市场推出了一款售价145美元的“丑拖鞋”,该产品在B2B批发端的利润可达50美元,毛利率惊人地高达92%。
刘世奇坦言:“鞋靴行业竞争激烈,我必须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2022至2023年间,他专注于北美市场的买家需求,深入研究“丑拖鞋”市场,并招募应届毕业生组建团队,业绩因此从1000万元翻倍至2000万元。面对客户常在半夜询盘的情况,刘世奇从2024年开始全面拥抱AI,将运营、客户对接等所有业务流程拆解并与AI匹配,团队整体的人均效能因此跃升至500万元以上。
在选品方面,刘世奇利用AI制定自动化流程,根据市场趋势和现存爆品,诊断并分析产品卖点与痛点,最终由AI生成产品图。借助AI设计,新品的产出周期从原来的1至1.5个月缩短至每天能推出上百款新品。“从无到有,甚至完成成品,都不需要一周时间。”他说道。那款售价145美元的“丑拖鞋”也是基于他对行业龙头产品和流行元素的分析,最终打造出的一款超级爆款。
然而,中小企业在采用AI技术时,对成本问题尤为关注。淘宝的“图生视频”工具、京东的言犀视频大模型及快手的磁力开创等产品,虽能提供从商品图自动生成短视频到全流程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但应用层面仍较为基础。一位质检行业技术高管指出,商家目前主要利用AI工具制作商品图、生成营销物料,或接入电商API接口获取用户行为数据,以制定价格策略。
纺织制造业协会的一位资深从业者表示,AI在设计环节能有效提升效率,并能及时展示产品效果,已有超过10家会员企业尝试使用此类AI产品。但这一转变不仅要求企业老板转变观念,还需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
为吸引更多商家使用AI产品,1688也在持续优化其产品。1688商业化负责人齐晓宁回忆,去年9月推出的第一版商家数字人产品,虽旨在提升中小商家的经营能力,但主要使用者却是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对这类AI工具的理解和接受成本较高。今年初,1688将商家数字人产品迭代至第三版,可自动优化商品图、参与营销活动、接待客户并完成GMV目标,使用门槛大幅降低。
电商平台正调整内部技术资源,以适应更多垂类细分领域的商家需求。微盟自研的大模型应用型产品WAI已实现技术与功能的打通,拓展AI的适配场景。同时,电商平台也在用户端升级AI能力,以提升用户体验,促进成交。
值得买科技推出了全新的商品搜索Pro接口,准确率提升至94.5%。1688也上线了AI版App,聚焦买家创业与拿货场景,集成AI搜索、选品、创款等功能,根据买家自定义关键词自动推送最新商品。
对于AI介入电商搜索环节是否会影响广告投放,1688 CTO霍承富表示,目前AI版App以用户体验为先,没有广告渗透计划。齐晓宁也强调,1688 AI版的商业化尚未讨论,首要任务是提升用户价值,理解买家痛点,满足其需求后再考虑商业价值。
当前,电商平台的AI产品仍处于争取用户阶段。对于生产环节复杂的制造型企业而言,电商的AI产品尚未完全融入其产业链,企业对上传内部数据至AI平台持谨慎态度,这限制了行业数据池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