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广东市场监管系统信用修复与创新监管的新闻发布会在广州盛大召开。会上,广东市场监管系统首次揭晓了旨在助力企业发展的“十个信用修复典型案例”。
信用监管,作为一种创新的监管模式,其精髓在于运用信用评价和信用信息对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监管。其中,信用惩戒措施对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信用监管并非一味严惩,过度惩戒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影响市场活力。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因轻微疏忽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进而面临融资受阻、招投标资格被取消等连锁反应。例如,某科技公司因年报填报失误而陷入困境,这类案例凸显了单纯惩戒机制的局限性。广东市场监管部门对此有着深刻认识,积极探索信用修复机制,以纠正“惩戒绝对主义”的倾向。
在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广东市场监管部门的信用修复实践展现了显著成效。有的企业因年报延误被列入异常名录,但在补报后迅速恢复信用;有的商家因未及时变更公司住所信息而受到处罚,但整改后重获市场机遇;还有厂商因轻微违法被列入黑名单,履行义务后得以重返市场。这些案例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市场宽容错误,但要求企业知错能改。
广东市场监管部门在信用修复方面采取了“线上+线下”的便捷渠道,企业可通过“粤商通”App轻松提交修复申请,实现了高效、便捷的修复流程。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成本,使信用惩戒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信用修复不仅体现了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更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广东市场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强调,信用修复并非放松监管,而是让监管更加人性化、精准化。截至2025年5月28日,广东已为342.23万户经营主体修复了经营异常名录信息,为10.87万户经营主体修复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信息。这些企业重获新生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了显著力量。
信用修复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信用资产。当企业意识到失信并非不可挽回,改正错误就能重塑信用时,将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积极维护自身信用形象。这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还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信用修复案例的公布也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它提醒所有企业,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旦失信将面临诸多限制;但只要积极改正错误,依然能获得发展机会。当然,信用修复并非适用于所有失信行为,对严重违法和主观恶意失信行为必须保持高压态势,并在修复后加强跟踪监管,防止问题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