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近海惊现“海底草原”奇观
近期,烟台海域展现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画卷:原本深邃的蓝色海面被广袤的绿色海藻所覆盖,仿佛一片辽阔无垠的草原延伸至天际。这些海藻主要由浒苔和石莼构成,最厚处堆积达30厘米,覆盖面积更是超过了50平方公里,渔船穿梭其间,犹如在绿色的波浪中航行。
自然力量驱动海藻爆发
每年5月至7月间,随着黄海北部海水温度的攀升至15至25℃,海底休眠的藻类孢子开始苏醒并迅速繁殖。今年,受持续东南风的影响,大量藻类被推向烟台沿岸。据监测数据显示,这些海藻的生物量每平方米高达8公斤,它们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使得局部海域的溶解氧含量超饱和,形成了一片独特的“水下氧吧”。
人类活动加剧藻类疯长
然而,藻类的大量繁殖并非完全由自然因素驱动。专家指出,陆源污染物的排放是藻类疯长的关键诱因。烟台市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近岸海域的无机氮含量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2%。这些来自农业径流和生活污水的营养盐,为藻类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加剧了它们的繁殖速度。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海藻种类中可食用藻类占比高达65%,这进一步暗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严峻形势。
生态影响:利弊并存
从生态角度来看,这场海藻爆发带来了双刃剑的影响。短期内,这些藻类群落为对虾、螃蟹等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烟台开发区的渔民也因此受益,反映近期渔获量增加了20%。然而,若海藻持续覆盖海面,底层的海藻将开始腐烂并消耗大量氧气,可能引发局部海域的缺氧现象。历史上,类似事件曾导致约500亩贝类养殖区遭受减产损失。
紧急应对与长期治理
面对这一挑战,当地已迅速启动应急打捞机制,日均清理海藻量达到2000吨。这些打捞上岸的藻类经过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料或生物燃料的原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环保部门提醒公众,随着7月下旬水温的升高和台风季的到来,藻类群落将自然消退。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加强陆源污染的控制。为此,建议建立沿岸生态缓冲带,以减少污染物对海域的影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