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大陆被前所未有的极端高温所笼罩,经济体系遭受重创,多个行业仿佛陷入了“高温停滞”的困境。
2025年的夏季,欧洲多国经历了连续的热浪袭击,气温屡次刷新历史记录。西班牙某些地区的气温飙升至46℃,打破了自1965年以来的高温纪录;葡萄牙莫拉地区的气温也达到了惊人的46.6℃。在法国,6月份的气温高达40.9℃,气象局首次对全国88%的省份发布了橙色高温预警。意大利更是对21个城市发出了最高级别的红色高温警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发出警告,称极端高温已成为“新常态”。气候危机正全面升级,不仅威胁到民众的健康,更对农业、能源、劳动力市场及供应链造成了沉重打击,给本就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增添了重重障碍。
极端高温对欧洲经济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多个行业陷入“高温停滞”。农业领域,干旱和野火的频发导致作物减产风险增加,食品价格急剧上涨。据估计,欧洲60%的玉米作物生长将受到高温干旱的影响,这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安全的担忧。西班牙近年来频发的高温干旱天气,使得该国饱受野火侵扰,森林火灾风险极高。
能源领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需求激增与供应受限的双重危机日益凸显。法国多座核电站因冷却水温度过高而被迫关闭;西班牙和法国的夜间电力需求接近历史峰值,然而高温却降低了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能源供应压力倍增。
交通和基础设施在极端高温下也变得脆弱不堪。意大利因电缆高温融化导致断电事件频发,法国A61高速公路则因山火被迫关闭,交通系统陷入混乱状态。
极端高温还导致欧洲旅游旺季遭遇“断崖式降温”。希腊波塞冬神庙、意大利斗兽场等热门景点在午间时段被迫关闭,游客满意度大幅下降。数据显示,今年夏季飞往欧洲的国际航班预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部分原因便是极端高温让游客望而却步。
极端高温还带来了更深层次的隐性成本。多国公共卫生系统压力骤增,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户外劳动者因高温死亡事件频发,医院中暑病例激增。高温天气还严重拖累了劳动生产率,相关研究指出,今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可能导致欧洲整体经济增速降低约0.5个百分点。
气候危机还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低收入社区因热岛效应更为显著,死亡率风险较其他地区高出45%。老年人、无空调者等弱势群体面临严峻的“生存隔离”挑战,社会不平等问题在高温天气下进一步凸显。
为了应对极端高温带来的多重挑战,欧洲各国迅速启动了紧急应对机制。法国开放了市政泳池供居民避暑;意大利则免费开放配有空调的博物馆,并在一半以上地区的高温时段全面禁止户外劳动。各国卫生部门通过电视、广播和社交媒体发布高温健康指南,提醒民众注意防暑降温。
同时,部分国家也提醒游客及时与当地保险和旅行社确认因高温导致的行程变更政策。为了应对干旱和山火风险,部分城市已实施用水限制措施。
然而,尽管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即时需求,但极端高温问题依然严峻。随着欧洲变暖速度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出现50℃极端高温的风险正在不断上升。若不能有效应对高温问题,未来欧洲每年将有大量人口因高温相关疾病而死亡。
在联合国六月气候会议暨附属机构第六十二届会议上,各国同意增加联合国气候机构的核心预算,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欧洲在这场与热浪的博弈中,不仅面临着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压力,更在积极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制度性转型路径。
全球的目光正聚焦于欧洲的应对经验,期待其能为共同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