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能之光IPO补流项目消失,净利大增背后靠原材料降价“助力”?

时间:2025-07-03 19:39:34来源:深圳商报编辑:快讯团队

宁波能之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能之光”)近日向北交所提交了注册申请,其财务表现及募资计划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招股书披露,能之光专注于高分子助剂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线缆、电子电器等多个领域。

在财务业绩方面,能之光近年来实现了显著增长。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56亿元、5.69亿元和6.1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86.49万元、4980.77万元和5594.09万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01亿元,归母净利润2751.26万元。然而,这一增长部分得益于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能之光主要原材料POE类基材在2021年和2022年的售价曾低于原料市场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业绩有所增长,但能之光的研发费用率却持续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86%、1.92%和2.16%,而可比公司平均数分别为2.72%、3.05%和2.88%。这一差距在能之光超6亿元的营收规模下显得尤为突出。

能之光的募资计划也引发关注。本次IPO,公司拟募集资金约1.07亿元,用于功能高分子材料扩产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然而,与上会稿相比,募资规模减少了约5300万元,且补流项目被删除。此前,公司分红3299.43万元后拟使用3350万元募资补流动的做法曾引发质疑。

具体来看,功能高分子材料扩产项目拟使用8116.60万元募资,规划增加产能3万吨。然而,报告期内,能之光赣州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并未充分消化,分别为70.95%、68.28%和75.94%。项目建成后,赣州工厂产能将激增153%,这一产能扩张计划能否有效消化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除了业绩和募资计划外,能之光的财务内控问题也备受瞩目。报告期内,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级管理人员累计4次收到监管机构出具的警示函和监管工作提示。这些问题涉及股权代持未披露、短线交易、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规范等多个方面。

在监管层的多次问询下,能之光表示已针对报告期内存在的财务内控不规范情形进行了整改,建立完善了相关内控制度并得到了有效运行。然而,这些整改措施的有效性仍需时间检验。

未来,能之光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增长,其财务内控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以及产能扩张计划能否顺利推进,都将对市场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