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母婴品牌Babycare宣布正式进军日本市场,以其明星产品紫盖湿巾为先锋,成功入驻日本8000家线下门店,覆盖包括阿卡将本铺、西松屋、松本清及7-ELEVEn等在内的主流零售渠道。这一举措标志着Babycare迈出了品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同时也使其成为首个进入日本本土7-ELEVEn便利店系统的中国母婴品牌。
与众多选择“门店出海”策略的品牌不同,Babycare采取了一条看似更为稳健的道路,实则挑战重重。日本作为全球最为严苛的母婴市场之一,不仅消费者对于本土品牌有着深厚的信任基础,同时更倾向于从欧美、澳洲等地采购高端产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Babycare如何打破日本消费者的固有认知,赢得他们的信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Babycare的紫盖湿巾以其“加厚耐用”的特点,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连续五年位列天猫销售榜第一。此次进军日本,Babycare同样主打这一卖点,并强调其产品的多项硬核参数,如“2倍于同类产品的面料厚度”、“3.8倍的加液率”等,部分指标甚至高于日本本土标准。针对日本消费者对包装“实物真实呈现”的偏好,Babycare还在湿巾包装上增加了产品实拍图,这一设计随后也被反向应用于国内市场。
然而,Babycare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国内互联网母婴品牌的代表,Babycare的早期增长高度依赖电商平台,线下渠道布局相对薄弱。面对国内传统渠道的壁垒,Babycare试图通过出海日本,借助日本市场的“高端化镀金”,来弥补其在国内线下渠道的不足,并为筹备中的IPO增添筹码。然而,这一策略能否成功,仍充满不确定性。
更为关键的是,Babycare的供应链根基——代工模式,始终伴随着品控隐患。近年来,Babycare的多款产品因质量问题被市场监管部门通报或处罚,消费者投诉也屡见不鲜。在日本这样合规要求极高的市场,Babycare的代工模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一旦发生产品质量问题,不仅将面临全渠道下架的风险,还可能引发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
Babycare的品牌定位与产品本质之间也存在脱节。早期通过“北欧设计师品牌”形象打开市场,主打“萌趣高颜值”,但在母婴产品的核心诉求——安全与耐用上却有所欠缺。当日本消费者对湿巾进行全方位评估时,Babycare“重设计轻研发”的短板将逐渐显现。例如,其某款婴儿床曾因结构安全不达标被通报,存在婴幼儿手指卡伤风险。若同类问题在日本市场发生,将对其品牌形象造成致命打击。
尽管如此,Babycare的出海动作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方面,其通过产品细节创新打开市场的能力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其代工模式、品控隐患等问题也警示后来者,“品牌出海”不能停留在营销概念上,而需要在研发投入、供应链自主、合规体系建设等“硬功夫”上补课。只有这样,中国母婴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