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三大证券交易所共受理了177家企业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显示出市场回暖的迹象。值得注意的是,仅6月份一个月,IPO受理数量就达到了150家。
然而,市场回暖的同时,监管力度也在加强。就在6月刚刚过去的三天里,中国证券业协会(中证协)官网公布了2025年第二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共有12家企业被抽中,其中包括科创板5家、沪主板3家、深主板3家和创业板1家。加上今年首批抽中的两家企业,2025年以来已有14家首发企业被抽中进行现场检查,这一数量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总数。
现场检查对于IPO企业而言一直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据统计,自2022年以来,已有69家IPO申报企业被抽中进行现场检查,其中42家企业的上市进程已终止,撤否率高达61%。
在IPO现场检查中,检查人员会重点关注企业的五大循环问题,包括收入循环、成本循环、费用循环、资金循环和资产循环。例如,在收入循环方面,检查人员会核查企业的收入确认时点、收入确认方法、收入确认单据以及收入的真实性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企业的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收入确认政策、客户关联方关系等多个方面,检查人员会通过客户走访、电话访谈、函证等方式进行深入核查。
在成本循环方面,检查人员会核查企业的成本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存货跌价计提方法等问题。他们会沿着采购和生产两个条线展开核查,涉及供应商关联性、采购真实性、生产产能、开工效率等多个方面。检查人员还会关注企业的费用循环、资金循环和资产循环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企业的财务和业务真实性。
除了五大循环问题外,检查人员还会关注企业的业务及财务真实性问题。这包括企业的商业模式、业务成长性、经营合规性等方面。例如,如果企业的商业模式与同行业差异较大且无法合理解释,或者收入增长与市场环境、行业趋势不符,都可能引起监管的重点关注。
检查人员还会关注企业的交易合理性和交易公允性问题。他们会核查企业的交易标的、规模、价格、条款和执行情况等方面是否存在异常。同时,他们还会通过穿透识别交易对手的股东出资资金流水等方式,防范利益输送或体外循环等潜在风险。